中藥材價格飆漲背后
、
中藥材價格一路走高
奶粉、食用油、日用品等生活必需品價格紛紛上漲,相比之下,中藥材屢創天價卻少人提及。據前瞻資訊數據中心監測顯示,三七的交易價格近日已較3年前有10倍的漲幅,創下歷史新高。
此類漲幅在中藥材業內已不鮮見。在去年中旬,另一中藥品種太子參即在兩年時間里創下17倍的漲幅。中藥材價格飆漲的背后,有干旱等自然因素的作用,但很大程度上來自資金方的囤積炒作。有業內人士稱,參與中藥材炒作的,已不乏行業大企業的身影。
中藥材價格的暴漲暴跌,不僅使下游生產企業在生產計劃和成本控制等方面無所適從,從長遠看,也必影響上游種植戶及貿易商的利益,對整個行業造成極為不利的影響。
中藥材價格飛漲
目前市場上多數中藥材品種都在漲價,年平均漲幅在30%左右。
現在三七的價格已經創下歷史最高紀錄。數據顯示,三七(80頭)的交易價格已經接近600元/公斤,而在2009年的時候,三七(80頭)每公斤的價格不到60元。
三七為傳統中草藥,富有止血、散瘀、消腫、去痛作用,在臨床中被廣泛運用,被譽為“金不換”。所謂“80頭”,為業內對其商品規格的一種界定。
3年10倍的漲幅,在中藥材行業卻非最為驚人。中國藥科大學教授周榮漢表示,以太子參為例,其在2009年9月時的市場價格還是22元/公斤,至2011年4月,太子參的價格摸高到380元/公斤。兩年不到的時間里,太子參價格飆漲逾17倍。
據云南省藥材商會統計,目前市場上多數中藥材品種都在漲價,年平均漲幅在30%左右。數據顯示,2011年1月至5月期間,所監測的537種藥材中,有399種價格上漲,平均漲幅為10%,最高漲幅達到400%。
中藥材交易商張潤(化名)表示,他前幾年去三七的主產地云南文山,“就像收白菜一樣的收三七”。而自2009年以后,三七價格暴漲的過程,令他這個業內人士也感到“觸目驚心”。他表示,三七價格在2011年4月份時,曾達到過一個歷史高點,每公斤的交易價格超過了500元。而云南此番再度出現旱情,推動三七價格再創新高。
三七作為中藥材原料,交易價格飛漲,其影響很快傳遞到了下游的生產企業處。“據我了解,全國有1000多家三七藥劑企業,多數已停產或處于停產的邊緣。”一位不愿具名的藥企負責人表示,因為三七原料價格太高,或者因為拿不到原料,已有很多小企業被迫停產,未來不排除有更大面積的藥企停產。
更為嚴重的是,中藥材原材料價格的飛漲,不僅會影響到下游生產企業的生產計劃安排以及生產成本控制,還會影響到中成藥產品的品質。上述藥企負責人表示,一些不甘心停產的企業,就會采用次品進行生產,導致終端市場劣質藥橫行。
大企業炒作身影
中藥材價格暴漲的背后,則是其價格的周期性暴跌。
此番三七價格的上漲,與其主產地云南連續3年干旱有關。連續干旱致三七產量下降,從而導致需求缺口。但多名業內人士表示,三七以及之前太子參價格短時間內出現飆升,與貿易商的炒作密不可分,其中不乏部分行業規模企業的身影。
2011年時,康美藥業即曾因囤積三七而被發改委點名批評。國家發改委價格監督檢查司官員公開表示,檢查中發現康美藥業2009年購入三七660.7噸,加上以往的庫存58.04噸,全年共計718.74 噸,僅對外銷售88.1噸,生產自用65.6噸。截至2009年12月31日,康美藥業還有庫存565.04噸,尤其是當年1到9月份只對外銷售2噸。
而在2009年年報中,康美藥業也披露,受益于藥材價格的上漲,其藥材貿易業務收入大增60%,達8.3億元。據悉,康美藥業2009年囤積的三七在2010年價格高漲時全部拋售,從中獲利1.2億元人民幣。
發改委的點名批評并未影響到2012年資金涌入中藥材囤積炒作的熱情。張潤表示,中藥材的一個特性就是地域性特別強,產自廣西的中藥材,拿到山東去,肯定種不活。種植地域集中,導致集中采購囤積也非常方便。由于市場需求是相對固定的,往往幾個億的資金就能控制一個品種的市場。
中藥材價格暴漲的背后,則是其價格的周期性暴跌。張潤表示,行情不好的時候,人參當蘿卜,三七當白菜賣。如今價格飄在云端的太子參和三七,2006年時都曾賣出過50元左右低價,當年很多農戶和貿易商的投資血本無歸。
急需信息透明和大宗交易
有企業開始嘗試通過大宗商品交易,挖掘中藥材的價格潛力,并穩定行業商品的市場價格。
“從長遠看,暴漲暴跌,對整個行業都存在不利的影響。”中草藥電子商務平臺綠金在線首席執行官張文軍表示,農戶和貿易商自然是樂意看到現在囤漲的局面,但導致生產企業“無米開鍋”。未來價格如遇暴跌,農戶和貿易商的投資又容易打水漂。行業需要出臺機制,來保證中藥材的價格波動,處于合理的范圍之內。
此前有行業人士在兩會期間建言,建立全國性的中藥材價格指數。中藥材價格指數將是中藥材價格信息最直接、最有效的發布工具,既可以鼓勵優良中藥材的種植、發展,促進藥農增收,又能穩定中藥材市場和價格,避免暴漲暴跌,同時還可以推動中醫、中藥走向世界。
張文軍亦認為,首先應當鼓勵和吸引更多資本進入這一領域,促使產業結合,使中藥材的種植規模化和產業化,減少自然條件等因素對中藥材產量和品質的影響。其次,是盡量做到行業信息透明化,使行業上下游信息形成對接,避免供需不平衡的狀況發生。
“一個理想的狀態是,上游種植戶能通過信息共享預判下游企業的需求,而下游企業則根據產量等透明信息安排采購生產事宜。”張文軍說。
已有行業龍頭企業開始借鑒中糧的全產業鏈模式,通過吸引戰略投資,將產業鏈從渠道延伸至規模種植領域。同樣也有企業開始嘗試通過大宗商品交易,挖掘中藥材的價格潛力,并穩定行業商品的市場價格。
中國期貨市場創始人、經濟學家常清表示,中藥材行業的大宗商品交易有很多可取之處。首先,其可幫助國內中藥材行業發掘其潛在價值,又能抑制住行業商品價格的波動范圍。其次,大宗交易有助于確立行業商品標準,對穩定中藥材市場至關重要。
1、凡本網注明“來源:***(非前瞻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2、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
征稿啟事:
為了更好的發揮前瞻網資訊平臺價值,促進諸位自身發展以及業務拓展,更好地為企業及個人提供服務,前瞻網誠征各類稿件,歡迎有實力機構、研究員、行業分析師、專家來稿。(查看征稿詳細)
李明俊:重磅!2025年中國水下機器人行業政策匯總及解讀(全)
國家及地方出臺的一系列水下機器人政策,已構建起全...[詳細]
- 袁業:2025年中國電力行業細分市場現狀分析
- 鄭晨:【全網最全】2025年靶材產業上市公司全方位對比
- 成招榮:預見2025:《2025年中國中硼硅玻璃行業全景圖譜》
- 蔡志濠:【干貨】無人駕駛物流車產業鏈全景梳理及區域熱力地圖
- 施馨童:2025年中國包裝上游產業細分市場分析
- 吳小燕:中國商業遙感衛星行業競爭格局及市場份額(附市場集中度、企業競爭力分析等)
- 劉海晶:中國礦用機器人行業投融資及兼并重組分析(附投融資事件、產業基金和兼并重組等
- 蔣金成:女性觀眾是大型演唱會的主力,觀眾社交觀演屬性突出
- 曾鏵:2025年中國火鍋行業消費市場分析
網友評論
0評論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前瞻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