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小年:中國經濟結構性衰退需要動手術
2014-05-27 11:37:14 責任編輯:林一 來源:中國企業家網
二、個人對當前政策的分析
網上有句話很傳神,政策的基調是微刺激。過去溫總強刺激,現在強總溫刺激。
強總為什么微刺激,有幾個原因:
1、政府已經意識到四萬億強刺激的負面后果(個人猜測),大量產能過剩、浪費、貪污腐敗、更嚴重是打亂了企業的預期,阻礙了經濟的結構性調整。
我曾參加一個鋼鐵企業的年會,大概是四萬億之后兩年,一國有鋼企的老板說四萬億把我們坑苦了,本來在四萬億之前,我們準備調結構,把低端產品、低附加值產品淘汰掉,增產高端和高附加值產品,突然四萬億下來,低端的螺紋鋼、建筑鋼最賺錢,訂單忙的生產不過來,鋼廠很難受,低端產品的生產能力不夠,要不要擴建,做企業的看不了那么遠,本來都要淘汰了,反而擴建、擴大低端產能,現在全過剩了。(有鋼企老板問政府什么時候再出政策,我說你吃苦還不夠啊,還要受二遍罪?)政府不能干預經濟,帶來的負面影響遠遠大于刺激的效果。
2、政府也沒有四萬億的資源了。沒錢體現在地方政府大量的負債,中央政府還有錢修修高鐵,高鐵沒有收益,投資不能回收,政府沒錢。
3、本屆政府把經濟增長寄托在新的改革紅利上。確實推出一些改革措施,開放國有部門,宏科經濟,簡政放權,減少審批等等。
不管什么原因,我認為在近期政府不會再出臺大規模的經濟刺激性政策。對于這一點,克強總理、央行行長、財政部都表明了態度。因此,我們不要把企業的未來寄托在政府的政策上,要踏踏實實把企業做好。
下面我們分析下到目前為止的一些改革措施,及對經濟產生的影響。
改革的方向和思路都是很正確的,比如,混合著所有制、借助市場和民企來改造國企,開放行政壟斷行業、中石化開放下游的加油站、鐵道部開放投資,簡政放權、減少審批,現在注冊公司手續大大縮短,工商稅務的障礙減少很多,但是方法上還是值得商榷。
值得商榷在于:
1、對于混合著所有制和開放行政壟斷行業來說,要解決民間資本的產權保護問題。據我所知目前的民間資本參與積極性并不高,比如就,加油站開放30%股權,讓你當小股東,有學生問我可不可參與,利益怎么能保證,董事會能不能有席位,得到的答復是沒有,那么參與的角色是什么,只是出資人,小股東不可能改變國有大股東的想法,那么權益就沒辦法保護。因此,簡單的開放不能解決問題,必須要有有效的民間資本的產權保護。
我建議,a、過去明顯的冤假錯案要平反,比如一些侵犯產權的事件。一些民營企業家把資金轉移到海外,就是認為國內的環境不安全。我在加州3個月,所到之處基本可以不講英文,滿大街中國人,不只是游客,看到的中國人買房子、找律師辦移民,把資金轉移到外面,美國人抱怨,房價都讓中國人推上去。民營企業家把資金轉移到海外是認為國內的環境不安全。b、推薦司法改革,建立獨立的、透明的司法體系。經濟的改革,如果沒有司法和政治的配合,不會達到所設想的結果。
2、第二個在改革方法上可以商榷的是,單純依靠行政手段,是不是足以克服既得利益的阻力?
到目前為止的改革,比如,上海自貿區沒有實質的變化,只是周邊的地皮被吵起來,醫療體制的改革也在推進中,但沒有顯著進展。為什么呢?原因在于既得利益的阻力。上面長官下命令也很難克服下面既得利益的阻力,本人信心不足。在自貿區開放資本賬戶,反對者會說過快的自由開放影響國家安全,會沖擊資本市場,不能開放,而這些人大多是政府部門,一旦開放他們的作用就沒有。銀行也反對,別人沖進來把他的蛋糕分掉,這都是既得利益,從幾個大銀行要圍堵互聯網金融的創新就可以看出。
因此,對于改革紅利,要有一個很現實的預期,阻力不能低估。在這個情況下,企業怎么辦?——為漫長的冬天做好準備。
三、在長期低增長環境下,企業怎么應對?
1、短期:收縮戰線,回收現金,寧可踩空,不要斷糧。
把握不住政策、維穩大不了少賺,而擴張的風險是現金流斷掉,我認為斷糧的影響遠遠大于踩空。在經濟下行的環境下,金融機構是保守的,要控制風險,融資會比以前更困難,企業更應該保守經營。在現有市場和現有產品這一端保守經營。
2、中長期:要思考轉型,意識到30年的經濟高速發展,今天依靠低成本擴張、搶占市場的時代已經結束,低成本獲取技術的時代也結束了,不會再有市場等著大家去占有,要告別舊時代,面對新時代。過去的后發優勢是可以照抄,用低成本獲取市場上現成的技術,買個麥克風就可以照抄照做,而如今的產品的抄不來的,買一百臺蘋果手機,你還是不會做,現在的技術不可能用低成本獲得,勞動力成本已不再是關鍵因素,由麥克風轉向智能手機時代是巨大的挑戰。創新和研發成為企業生存和發展的關鍵,而不是成本。因此,做企業一定要思考轉型。
企業轉型談了很多年,但成功的案例還是少數。我所觀察出的原因是,我們的企業還沒有到生死攸關的時候,日子還過得不錯,人無遠慮必有近憂,現在是時候思考轉型了。影響企業轉型的潛意識是“做大永遠優先于做強”,潛意識根深蒂固,因為大企業可以得到政策的優惠、更好的法律保護,規模大似乎是衡量成功的唯一標準,而不是好和強。在過去,當我們有現成產品和技術的時候,做大很容易,發展起來順風順水,而現在市場飽和,成本上升,新技術和新產品的獲取越來越困難,消費者對產品和服務的要求越來越高,做大變得困難。
轉型最困難是觀念的轉變,企業家要在哪些方面轉變觀念?
轉變一——中國的企業家缺乏自己的內心世界,個人價值不是由自己來確定尺度,是由客觀衡量標準決定的。
每個人都在追求成功,但成功的標準似乎只有一個,那就是錢。不光是企業家,很多中國人都是這樣,在社會上,孩子要上名校、職業經理人年薪多少、企業家有多少資產,在這種衡量尺度下,孩子要努力學習上名校,創造力極差,企業家除了賺錢沒有其他樂趣,個人價值的體現是企業大、賺錢多,而不是生活幸福和內心的寧靜。反應在做企業上就是追求規模,而不是追求百年老店,原因是內心的貧乏,內心是由別人把貨幣尺度塞進去填充的,沒有內心追求。這是企業轉型的一大障礙,做大就沒有辦法做精和轉型。
那么,企業家不追求賺錢追求什么呢?舉例國外企業家的心理活動和狀態,推薦德國社會主義學家馬克思韋伯寫的《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1、用商業的成功榮耀上帝,經商不是謀求生存的手段也不是為了享受生活,財富積累只是手段,證明獲得上帝的恩賜,因此在經商中心態很平和,可理性的持續經營,對于不信宗教的中國人來說很難理解;2、賺了錢后不會奢侈浪費,而是做慈善事業,比如蓋茨和巴菲特,身價幾百億還是勤懇的工作,巴菲特投資了一家中國公司,我通過這家公司聯系上去拜訪巴菲特,他的辦公室很小,只有一個沙發、一個桌子,桌上放了一臺電腦,滿桌子上都是研究報告。人的享受是沒止境的,榮耀上帝是沒止境的。巴菲特只把財產的1/4給了子女,3/4都捐獻給蓋茨夫婦的慈善基金會做慈善事業。因此,要把企業做好,中國企業家應該認真思考建設自己的內心世界。
轉變二——賺錢和創造價值。
賺錢不一定能創造價值,創造價值必然會賺錢。價值創造一是你為市場提供的新產品和新服務,喬布斯為人類創造了幾大的價值,他為人類帶來了前所未知的產品,騰訊是價值創造的公司,微信改變了人們的生活狀態,第二個價值創造是用更低的成本向社會提供了已知的產品和服務。微信在很長時間是賠錢,如今賺錢了,它為社會提供了價值,或遲或早都會承認。企業轉型要思考如何創造價值。
例如,阿里金融創造了價值,它帶給了我們新的金融產品,方便了中小企業融資,在眾多互聯網金融公司,阿里是為數不多創造價值的公司,如果互聯網金融公司不創造價值,或遲或早都要倒掉,一些小額貸款公司做的是和阿里相同的事情,都是解決中小企業融資難,但其他公司卻沒有創造價值,做金融放貸最困難的是征信,小公司無法判斷客戶的信用,只要能判斷客戶信用,那么貸款只剩下一系列程序,阿里是如何做信用評級?阿里有海量的數據,在阿里的平臺上,交易的數據都是阿里寶貴的金礦,再用數學模型推算,因此阿里可以比較準確的把客戶的信用評級算出來,不會盲目放貸,根據風險等級決定貸款數量和利率,使過去沒有抵押的公司也能貸到款,這就是阿里創造的價值。而其他小額貸款公司無法以低成本為客戶算出信用評級,雖然在賺錢但沒有創造價值,因此我不看好他們的發展。
互聯網思維是很荒唐的提法,本人是不太(認可)。互聯網是人類歷史上眾多的創新之一,人類第一大創新是蒸汽機,但我沒聽過有蒸汽機思維,隨后是鐵路、電子,也沒有提到思維,國外根本沒有互聯網思維。我們經常忽悠別人也把自己忽悠進去,我們應該思考的是如何利用互聯網開發新的產品和服務、為客戶創造價值。
1、凡本網注明“來源:***(非前瞻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2、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
征稿啟事:
為了更好的發揮前瞻網資訊平臺價值,促進諸位自身發展以及業務拓展,更好地為企業及個人提供服務,前瞻網誠征各類稿件,歡迎有實力機構、研究員、行業分析師、專家來稿。(查看征稿詳細)
李明俊:重磅!2025年中國水下機器人行業政策匯總及解讀(全)
國家及地方出臺的一系列水下機器人政策,已構建起全...[詳細]
- 袁業:2025年中國電力行業細分市場現狀分析
- 鄭晨:【全網最全】2025年靶材產業上市公司全方位對比
- 成招榮:預見2025:《2025年中國中硼硅玻璃行業全景圖譜》
- 蔡志濠:【干貨】無人駕駛物流車產業鏈全景梳理及區域熱力地圖
- 施馨童:2025年中國包裝上游產業細分市場分析
- 吳小燕:中國商業遙感衛星行業競爭格局及市場份額(附市場集中度、企業競爭力分析等)
- 劉海晶:中國礦用機器人行業投融資及兼并重組分析(附投融資事件、產業基金和兼并重組等
- 蔣金成:女性觀眾是大型演唱會的主力,觀眾社交觀演屬性突出
- 曾鏵:2025年中國火鍋行業消費市場分析
網友評論
0評論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前瞻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