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曉波:“90后”正在干掉“60后”
2014-12-06 16:25:51 責任編輯:張昳 來源:中國企業家網
導語
吳曉波說,未來,會有圈層,每個人活在自己的圈層里面,60后、70后對90后的消費習慣非常非常陌生,90后、00后的朋友會把1964、1974年后的朋友“干掉”
作者:《中國企業家》雜志記者鄒玲
12月4日,吳曉波在今天上海舉辦的由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和上海市人民政府共同主辦、總局網絡司和上海市文化廣播影視管理局承辦、中國(上海)網絡視聽產業基地協辦的第六屆中國網絡視聽產業論壇上的主題演講。吳曉波以一個財經作家和自媒體人的身份縱論互聯網的“激蕩20年”。
互聯網的平臺讓我的讀者年輕10歲
其實我對網絡視聽行業的發展沒有什么想法,因為我是唯一的一個“局外人”,我和這個行業唯一的關系,就是今年在愛奇藝上開了個“吳曉波頻道”。他們給我一個數據,每期收看人群里面,有70%多以上是80后,90后占1/3。這是我特別吃驚的一個數據。我長期在財經寫作,是一個特別枯燥的行業,很多年來我的讀者大概有是50后、60后、70后。這次開了愛奇藝的頻道,另外還在騰訊的微信里面也開了一個公眾號,公眾號的后臺數據也差不多,80后占60%多,很感謝互聯網,感謝這些平臺能夠讓我的讀者年輕了10歲,這是互聯網給我的很大福利。
我們這一代人的身上,改變我們最大的確實是互聯網。前兩天我在北京和互聯網業界的老朋友在聊天,我們回憶一個問題,誰發明了互聯網這個詞?最早翻譯進來的時候叫信息高速公路。后來我們怎么算、怎么也想不起來是誰,大概知道這個名詞在正式的媒體上出現,應該是1994年底,1995年的二季度左右。大家覺得,這個名詞其實非常的“天才”,概括了這個技術幾乎全部的特征,首先是“互”,改變了這個國家、這個社會一向以來單向傳輸的模式。另外,用各種各樣的方式把熟悉、陌生的人在虛擬的世界聯動起來,第三是形成了虛擬的網絡,首先是信息網絡,后來變成商品信息的網絡,未來有可能變成娛樂、支付信用的網絡,所以“互聯網”三個字確實非常非常天才。中國互聯網,早期是亦步亦趨,在美國互聯網的陰影下發展而來。發展到今天,中國互聯網在很多方面,特別是在商業應用方面,對美國造成了全面的超越,我們的上網人口在去年超過了美國,現在的智能手機每個月的出貨量是美國的3倍,電子商務的利潤率、阿里巴巴的凈利潤率去年是38%,亞馬遜他們看了要瘋掉了。中國騰訊等網絡游戲的巨額利潤,也是美國難以想象的,中國的互聯網發展現在的確非常迅速。
我們怎么能夠在一個全球化的背景下審視中國互聯網的崛起?現在反倒變成一個問題。我最近在寫騰訊傳,花了很大的精力研究互聯網的企業和產業,我談談我的粗淺看法。
中國互聯網和美國有什么不同?
首先我們在互聯網領域看到,這個世界有兩個互聯網,一個是美國式的,一個是中國式的,這可能也是全世界的基本格局。但是在很多模式、價值觀方面是完全不一樣的。美國互聯網在硅谷的誕生,在精神上延續了1968年北美學生反抗運動的結果,這批人在美國西部地區,保持了顛覆現有秩序的精神。90年代中期,雅虎上市的時候,商業周刊登了一個楊致遠的照片,我記得那是20年前的景象,但我現在還記得很清楚。楊致遠坐在一個老板椅上,穿著牛仔褲,光著腳。這是第一個上《商業周刊》光腳的企業家,代表極端、極客的精神。第二,美國互聯網的發展是時空的,處在分享、失控的狀態。第三,是外生性的,美國希望通過互聯網向全球輸出他的價值觀。第四,他認為是“不作惡”,價值觀的底非常鮮明。
在中國,我們看到的互聯網發展和美國非常不同。中國互聯網的誕生從第一天起就是一個“想賺錢”的東西,和精神層面的關系并不是很大。中國互聯網第一批的,向張朝陽等,他們講述的第一批就是商業類的,就是想賺錢,是被一群非常務實的人所通知的。第二是從一開始就是被控制的狀態,寡頭特征明顯。現在我們由PC端轉移到手機端,今年我看了艾瑞的數據,我們現在每天使用最多的20個APP里面,屬于BAT的有3家公司。比如我們只有一個社交網絡,在美國會有很多的社交網絡。第三,我們整個是內生性的,面對中國人口紅利和商業模式的創新。第四對所有互聯網公司的評價,基本上是沒有價值觀只有價值,我們用市盈率來評價。
中國互聯網的過往20年,商業上我們取得巨大的成功。從94、95年開始北京有了第一個局域網,到2004年左右,我們花了10年左右的時間,中國的互聯網對美國互聯網全面抄襲。當時所有的人都在說,模仿是最大的創新。這在商學院里面也講得通,也是商學院的經典理論。所以,無論做門戶也好,做搜索也好,包括像QQ,也是一個全面的模仿。搜狐最早的名字SOHOO,對雅虎的模仿,現在是SOHU。之后互聯網泡沫,中國的互聯網開始尋找自己的道路。2001年,網易通過短信方式實現盈利,之后百度找到了競價排名,騰訊找到了虛擬道具的模式,到了2004、2005年后,出現了全面的反彈。
中國互聯網業界里面自信心越來越大,我印象很深,2001、2002年我們開互聯網會議,基本上4個演講的有2個是美國人,美國人會講趨勢、技術。2004、2005年,中國人越來越統治這樣的論壇,基本是中國人講自己的故事,美國人也不太看得懂。我寫“騰訊傳”,他們和我說,美國人到2009年的時候才發現深圳有一家公司叫騰訊,很厲害。2008年他們都不知道騰訊,看互聯網都是在上海、北京來看的。2004-2014年,中國互聯網公司形成了全新的商業模式,我們叫BAT,我們和美國不一樣,和亞洲地區的也不一樣。我們的網絡視頻、網絡游戲,中國很早是全面的模仿了韓國、日本的模式,但是今天龔宇、劉德樂,他們未來領導優酷、愛奇藝,他們未來的模式一定是“中國模式”。中國人均的人口紅利的想像,是別的國家難以想象的。劉先生說優酷5億用戶里面,人均只貢獻了8塊錢。劉先生是做財務出身的,如果到10塊錢很快翻身,到16塊很賺錢,到24塊錢比阿里巴巴都賺錢了。這個商業模式的創新,已經是完全不一樣了。
第三次浪潮再造第二次浪潮
如果把中國和美國做另外一個研究,互聯網在過去20年里面,對中國社會的改造、影響,遠遠大于對美國社會的改造、影響。我2005年去波士頓做了4個月的訪問學者,2005年美國人就和我說,現在我們很少談互聯網,我們主要談怎么克服癌癥,怎么可以把海水變成淡水,已經進入到了一個新的,以生物科學、材料、能源革命為主的革命浪潮。中國在過去10多年來,中國最大的變化來自于互聯網,我們用信息化革命的手段,再造非常陳舊的社會體制和非常陳舊的實業、傳統行業。中國現在是處在一個“第三次浪潮產生的結果對第二次浪潮的再造”,這是一個非常典型的中國式道路。
比如在傳播方面,由門戶到博客、到微博、微信,使公共社會的輿論環境出現了變化,每個人現在可以在網絡上表達你的思想,雖然邊界非常清楚。我們獲得信息的方式,也不是來自由上而下的管道,傳播角度來說已經越來越“平”。中國這個國家由傳統的農耕文明國家向現代國家的進程中,互聯網在我們的屁股上狠狠踢了一腳。
社交網絡,1999年3月份QQ誕生,中國第一次出現了一個虛擬人,也就是QQ人。QQ人和傳統人來說最大的區別,我們原來生活在街道、單位里面,QQ再造了一個虛擬的人,使我們可以找到虛擬空間里面的找到另外一個人。今天中國主要的互聯網消費人口是從QQ人開始,從QQ人到QQ空間到微信朋友圈到陌陌,這使中國人,雖然我們每個人有戶口,但是虛擬世界里面我們擺脫了戶口,成為自我解放的人。
第三是電商,阿里、京東,對實體經濟造成了很大的沖擊。中國的實體經濟,原來中國的營銷模式,北上廣深先打下來,再大市級、縣級再到集鎮。有了互聯網之后,全部被擠平了。昨天我看到一個新聞,中國最大的羽絨衫公司,今年上半年關了6000多家連鎖店。這說明,世界徹底被扁平了。服務業的也發生了很大的變化。電商,對實體經濟的影響,一方面是摧毀式的,一方面是再生式的。
信用方面,是互聯網金融。一方面對傳統銀行造成巨大的沖擊,如果不是3月份銀監會停止了虛擬信用卡和虛擬支付,到今天可能各位口袋里的信用卡都不見了。另外一個很大的貢獻,終于在一個大數據的平臺上面,終于建設了每個人的信用和企業的信用。我們現在每一筆消費,每一個出行,包括每一個視聽都是被記錄在案的,我們終于變成了一個真正的“透明人”。因為這樣的透明和大數據,使每個人在未來,互聯網幫我們建立我們的信用體系,幫企業建立企業的信用信息。今年阿里巴巴推出外貿貸,不需要抵押,最高限額1000萬。阿里能夠做,因為這些企業,所有的外貿數據都在阿里的大數據平臺上可以跑出來的。
在傳播、社交、電商、信用方面,其實美國社會在這幾個方面得到的改造,比如美國人的信用體系,很多年前就建立起來了。電商的部分,也沒有中國沖擊那么大。美國人的亞馬遜等,美國的實體經濟和連鎖服務業的沖擊,遠遠沒有中國這么大。美國人對社交的喜好度和瘋狂度也沒有亞洲人那么大。當年短信的時候,我研究過,美國人一年用的短信,相當于我們一天的春節拜年短信量,想想我們對社交的瘋狂。
“90后”正在干掉“60后”
未來,誰也看不清楚,我們都活再一個非常不確定的世界里面。但是我覺得在原來非常非常陌生的概念會對我們進行改變。中國每年季度的出貨量是9000萬左右,幾乎所有的商業關系、社交關系、信用體系和學習模式,以及對娛樂的需求,大規模的向手機端做轉移,已經變成了我們身體中的一部分。中國人每一天在手機上消耗的時間是3小時,比我和我女兒、太太談話的時間都長。這3個小時是被切割的,是由5分鐘、15分鐘、20分鐘、30分鐘這樣被切割、組合的。手機,把時間剁成了碎片。接著是物聯網,98年的時候有一本書,當時我們看到的時候覺得很難想像,當時預言未來所有的商品都有一個芯片,任何一件衣服、眼鏡、餐桌甚至一幢大樓的磚頭里面都會有芯片,世界由芯片構成。16年前我們聽到這個消息非常震驚,因為芯片非常貴,但是我們現在覺得會變成事實。現在,這個在技術當中已經被攻克了。大數據,把每個人變得非常透明,每個人的消費行為變得非常透明,最終讓世界變得非常透明。以后,利潤不會是在信息不對稱當中產生,而是在技術的本身、創意的本身產生。為什么現在大家非常看好文化行業,看好軟件開發?很大因素來自于這個地方。未來,會有圈層,每個人活在自己的圈層里面,60后、70后對90后的消費習慣非常非常陌生,未來會變成圈層化,這在娛樂行業應該非常明顯。
1、凡本網注明“來源:***(非前瞻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2、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
征稿啟事:
為了更好的發揮前瞻網資訊平臺價值,促進諸位自身發展以及業務拓展,更好地為企業及個人提供服務,前瞻網誠征各類稿件,歡迎有實力機構、研究員、行業分析師、專家來稿。(查看征稿詳細)
當前,隨著人工智能和算法的不斷發展,無人駕駛物流...[詳細]
- 施馨童:2025年中國包裝上游產業細分市場分析
- 吳小燕:中國商業遙感衛星行業競爭格局及市場份額(附市場集中度、企業競爭力分析等)
- 劉海晶:中國礦用機器人行業投融資及兼并重組分析(附投融資事件、產業基金和兼并重組等
- 蔣金成:女性觀眾是大型演唱會的主力,觀眾社交觀演屬性突出
- 曾鏵:2025年中國火鍋行業消費市場分析
- 李佩娟:2025年中國及31省市母嬰行業政策匯總及解讀(全)
- 廖子璇:2025年中國口腔種植市場供給分析:高水平口腔醫師供不應求
- 前瞻產業研究院:2024年中國洗衣機行業市場規模約1600億元 零售市場均價約1000元/臺
- 李明俊:【干貨】2025年絲綢產業鏈全景梳理及區域熱力地圖
網友評論
0評論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前瞻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