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汽車產業“十二五”發展規劃
一、“十一五”發展回顧
“十一五”時期,在國家汽車產業調整和振興規劃和各項利好政策的推動下,我國汽車制造業發展迅猛,汽車產量從2005年的570.49萬輛增長到 2010年的1865.4萬輛,5年間增長了2.3倍,成為全球第一大汽車生產國。
本市汽車制造業抓住有利機遇,銳意進取,建設具有世界先進水平的轎車整車和零部件生產、研發體系,實現自主品牌汽車、新能源汽車等領域質的突破,形成合資品牌和自主品牌多產品、多車型共同發展的良好局面,行業核心競爭能力顯著提高。
1.汽車產業整體規模和實力穩步提升。
2010年,本市汽車制造業在國內轎車各細分市場領域全面出擊,生產形勢良好,全年本地生產各類汽車169.89萬輛,比上年增長35.9%,再創歷史新高,其中轎車159.77萬輛,增長30.5%;全年完成汽車工業總產值超過3619億元,占全市工業總產值的12%,同比增長43%;實現利潤超過500億元。2010年,上汽集團整車銷量達到358萬輛,占全國總銷量(1806萬輛)的19.8%;華普汽車銷量為5.8萬輛。
2.新能源汽車產業化穩步推進。
新能源汽車產品逐步上市。其中,上海通用君越混合動力車型ECO-Hybrid、上汽榮威BSG混合動力轎車實現了小批量投產和上市銷售。超級電容、電池電容和二甲醚公交車進行示范運行。華普甲醇汽車做好了量產準備。上海順利完成了“十城千輛”第一階段任務,私人購買試點方案正在積極準備,嘉定國際電動汽車示范區正在建設,啟動了充電設施地方建設規范的制定,基本完成了一批充換電站和400個充電樁的布點建設。上海世博會1538輛10多種技術路線、20多款新能源汽車184天載客超過2億人次,運行里程超過2000萬公里,實現了規模最大、品種最多、水平最高、運行最集中、頻次最強的示范運行。
加大招商引資與產業基地建設力度,吸引多家國內外三電(電池、電機、電控)企業落戶上海,形成了較完整的產業鏈。上海機動車檢測中心獲得了國際級新能源機動車檢測中心資質,并基本具備了22項新能源汽車檢測能力。新增5位專家進入國家千人計劃;引進了一批從事電池及隔膜、電機、電驅系統研發的核心團隊。上海汽車產業整合國內外資源,上汽集團與美國A123電池公司設立合資企業,加快產業化。
3.自主創新和自主品牌建設不斷加強。
自主研發體系建設方面,上汽集團加快建設安亭的自主研發創新基地,逐步形成了中國主導、全球聯動的自主研發體系。上海大眾、通用泛亞、菲亞特、標致雪鐵龍等外資企業加強了產品創新能力建設;華普、申龍等民營企業也加快了技術中心的建設。
通過整合上汽和南汽的優勢資源,上海擁有了榮威、MG以及華普的自主品牌產品,且上海在全國首先擁有了中高級自主品牌。其中,上海汽車打造了榮威750、榮威550、榮威350、MG7、MG6、MG3等不同平臺產品陣營。榮威550獲得了“2010年度中國汽車工業科學技術進步獎特等獎”。上海華普成為吉利汽車英倫品牌事業部,與全球鷹、帝豪并列為吉利三大子品牌,車型包括TX4倫敦出租車和上海英倫等。
4.汽車現代服務業發展迅速。
上海國際汽車城內二手車交易市場已經建成并營運;汽車零配件出口基地硬件建設已完成;汽車金融服務已初步形成了結算、融資、資本運作三大功能;汽車會展中心、汽車展示貿易區已建成使用;上海國際賽車場成功舉辦F1大獎賽等國際賽事;汽車博物館、汽車主題公園建成營業且運行良好。
5.國際國內資源整合形成新局面。
2006年,吉利汽車與英國錳銅控股組建新合資公司,在上海華普生產TX4倫敦出租車。上汽集團在北美、歐洲、日本、韓國等地設立海外公司,在香港成立全資的上海汽車香港投資有限公司。通用汽車與上汽集團成立香港合資投資公司,注冊資金為1億美元;上汽集團以51%的股權獲得上海通用控股權;上汽集團與通用汽車將以印度市場為起點,聯手拓展亞洲新興市場業務。上汽集團與通用汽車簽訂以新能源技術為主的開發和應用技術合作協議,標志著中國汽車企業首次與跨國公司在動力總成這一核心技術上進行聯合開發。吉利汽車完成對瑞典沃爾沃汽車的收購,沃爾沃中國總部、銷售總部和沃爾沃汽車中國技術中心已落戶上海嘉定工業區北區。
此外,在循環經濟方面的探索也取得了新成果,上海世博會“零排放”的用車理念帶來了崇尚低碳、崇尚綠色的用車環境。2010年,上海汽車制造業增加值綜合能耗比2005年下降35%。
“十一五”期間,上海汽車產業雖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和突破,但對核心技術、關鍵技術的掌握還不夠全面,自主開發面臨技術發展、市場拓展、出口以及全球經營等多方面挑戰。新能源汽車的關鍵技術、產業化能力、動力電池性能、配套設施以及技術標準等方面還有待進一步加快發展。核心零部件和高端電子產品自主化進程緩慢。商用車發展資源需進一步整合,速度需進一步加快。汽車服務業發展潛力還未完全釋放,車聯網等信息服務業尚在起步階段。汽車產業基地建設需要進一步加強功能建設定位。
1、凡本網注明“來源:***(非前瞻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2、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
征稿啟事:
為了更好的發揮前瞻網資訊平臺價值,促進諸位自身發展以及業務拓展,更好地為企業及個人提供服務,前瞻網誠征各類稿件,歡迎有實力機構、研究員、行業分析師、專家來稿。(查看征稿詳細)
2024年,全國累計發電裝機容量約334862萬千瓦,同比...[詳細]
- 鄭晨:【全網最全】2025年靶材產業上市公司全方位對比
- 成招榮:預見2025:《2025年中國中硼硅玻璃行業全景圖譜》
- 蔡志濠:【干貨】無人駕駛物流車產業鏈全景梳理及區域熱力地圖
- 施馨童:2025年中國包裝上游產業細分市場分析
- 吳小燕:中國商業遙感衛星行業競爭格局及市場份額(附市場集中度、企業競爭力分析等)
- 劉海晶:中國礦用機器人行業投融資及兼并重組分析(附投融資事件、產業基金和兼并重組等
- 蔣金成:女性觀眾是大型演唱會的主力,觀眾社交觀演屬性突出
- 曾鏵:2025年中國火鍋行業消費市場分析
- 李佩娟:2025年中國及31省市母嬰行業政策匯總及解讀(全)
網友評論
0評論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前瞻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