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省安全生產信息化發展規劃
(二)存在的主要問題
目前,廣東省安全生產信息化建設和應用還不能滿足安全生產工作的現實需要,主要存在以下幾個方面的問題。
1.信息化缺乏統籌規劃,難以實現資源共享。我國尚未建立安全生產信息技術標準體系,我省安全生產信息化相關標準規范建設也相對滯后。省、市(地)、縣(市、區)安全生產信息化缺少統籌規劃和頂層設計,同時安全生產監管業務流程和管理模式難以固化,各級安全監管機構自行摸索開展信息化建設,建設內容、方式、程度不一,導致系統相對分散,集成度不高。應用系統和數據庫分類不同、庫表結構和編碼規范不一,難以實現互聯互通和資源共享,影響了信息系統的功效發揮。
2.系統功能不完善,尚未實現業務全覆蓋。由于安全生產信息化工作起步較晚,同時安全生產監管職能不斷調整,企業安全生產標準化、職業健康監管等業務系統尚未建成。安全生產行政執法、隱患排查治理、宣傳教育、培訓考核等部分業務尚未實現省、市(地)、縣(市、區)安全監管機構之間的互聯互通和功能對接。縣(市、區)安全監管機構信息化建設剛剛起步,尚未全面覆蓋安全監管業務。省安全監管局與重點安委會成員單位還沒有實現互聯互通,難以對分散在不同部門的安全生產數據指標進行綜合分析和深度挖掘。對于隱患監管移送、應急調度、安全生產基礎數據等重點業務也沒能形成統一部署、統一調度等資源共享機制。
3.業務應用深度不夠,尚未融入安全生產核心工作。各級監管機構初步實現了信息報送、數據統計和基礎業務辦理等功能,但已建系統應用情況不夠好、應用范圍不夠廣,部分業務功能尚未全方位融入安全生產核心工作,安全生產的業務流與信息流尚未達到深度融合與有機關聯。安全生產監測預警、輔助決策、區域安全生產形勢分析等高層次應用尚未建立,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安全生產信息化工作的進度和成效。部分領導干部對信息化建設的意義和作用認識不夠,信息化技能不高,習慣于傳統管理模式,信息化建設和應用缺少保障和考核機制。
4.基礎支撐保障能力不足,影響了信息化深入發展。主要表現在信息化工作規章制度不夠健全、建設經費投入不足、專職隊伍尚未建立、項目建設組織管理水平不高、人員培訓工作滯后、監管執法和應急救援裝備不全等方面,特別是基層監管機構、高危行業企業信息化人才緊缺,安全管理人員的信息化知識和操作技能滯后,影響了信息化的應用推進。
(三)面臨的形勢
2013-2020年是廣東省“加快轉型升級、建設幸福廣東”的重要時期,也是確保實現國務院確定的“到2020年全國安全生產狀況實現根本性好轉”目標的關鍵時期,安全生產信息化工作面臨著新的形勢和挑戰。
1.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視安全生產信息化工作。信息化是提升安全生產監管監察能力的重要手段,《中共廣東省委廣東省人民政府關于進一步加強安全生產工作的意見》(粵發〔2011〕13號)中明確提出要“充分利用和整合現有資源,建立省、市、縣(市、區)及有關部門互聯互通、應急資源共享的安全生產應急救援指揮平臺體系”。《廣東省安全生產“十二五”規劃》也明確提出要“實施安全生產信息系統工程,實現辦公與辦案的自動化、信息化和網絡化”。國家安全監管總局高度重視廣東省安全生產信息化工作,《國家安全監管總局辦公廳關于開展安全生產業務信息系統試點應用工作的通知》(安監總廳規劃〔2012〕126號)把廣東省列為全國安全生產信息化重點試點單位,并在廣東省開展隱患排查治理、企業安全生產標準化、工礦商貿職業衛生統計和事故報送統計系統等業務試點工作。
2.構建安全生產長效機制對信息化提出了迫切需求。推進安全生產信息化建設是構建安全生產長效機制的重要舉措,也是實現安全生產監管由事后查處應對向事前防范轉變,由傳統經驗型向現代科學管理型轉變,由單純監管向全面服務轉變的重要載體。廣東省安全生產基礎依然薄弱,監管對象點多面廣、過程連續、動態變化,僅僅依靠傳統的人工方式難以實現對監管監察對象全員、全過程、全方位的安全管理,迫切需要利用信息化手段創新安全監管監察方式方法,加強安全監管監察能力建設,提高行政執法效能。
3.信息化對提高企業安全管理水平的支撐作用不斷增強。隨著信息化與工業化的深度融合,信息化將不斷滲透到生產經營活動的全過程,融入到安全生產管理的各環節。通過物聯網等技術手段對人的不安全行為、物的不安全狀態、環境的不安全條件進行有效監測和預警,實現企業安全生產信息的采集、處理和分析,是提高企業安全管理水平的有效途徑。通過企業與行業管理部門和安全監管機構之間的互聯互通和信息共享,是監督企業落實安全生產主體責任的重要手段。
4.信息產業快速發展為安全生產信息化提供了機遇。以物聯網和云計算為重點的新一輪信息技術革命已成為我國重點發展的戰略性新興產業。推進物聯網研發應用,以信息共享、互聯互通為重點的國家電子政務建設已列入我國“十二五”時期信息化發展的重要內容。信息產業持續發展,信息網絡廣泛普及,為安全生產信息化建設和應用提供了難得的機遇。
1、凡本網注明“來源:***(非前瞻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2、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
征稿啟事:
為了更好的發揮前瞻網資訊平臺價值,促進諸位自身發展以及業務拓展,更好地為企業及個人提供服務,前瞻網誠征各類稿件,歡迎有實力機構、研究員、行業分析師、專家來稿。(查看征稿詳細)
李明俊:重磅!2025年中國水下機器人行業政策匯總及解讀(全)
國家及地方出臺的一系列水下機器人政策,已構建起全...[詳細]
- 袁業:2025年中國電力行業細分市場現狀分析
- 鄭晨:【全網最全】2025年靶材產業上市公司全方位對比
- 成招榮:預見2025:《2025年中國中硼硅玻璃行業全景圖譜》
- 蔡志濠:【干貨】無人駕駛物流車產業鏈全景梳理及區域熱力地圖
- 施馨童:2025年中國包裝上游產業細分市場分析
- 吳小燕:中國商業遙感衛星行業競爭格局及市場份額(附市場集中度、企業競爭力分析等)
- 劉海晶:中國礦用機器人行業投融資及兼并重組分析(附投融資事件、產業基金和兼并重組等
- 蔣金成:女性觀眾是大型演唱會的主力,觀眾社交觀演屬性突出
- 曾鏵:2025年中國火鍋行業消費市場分析
網友評論
0評論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前瞻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