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邀請演講
2019年2月28日,國家信息中心分享經濟研究中心發布《中國共享經濟發展年度報告(2019)》。
報告顯示,2018年我國共享經濟交易規模29420億元,比上年增長41.6%。從市場結構來看,生活服務、生產能力、交通出行三個領域共享經濟交易規模位居元。從發展速度來看,生產能力、共享辦公、知識技能三個領域增長最快,分別較上年增長97.5%、87.3%和70.3%。
圖表1:2017-2018年中國共享經濟發展情況(單位:億元,%)
總體來看,2018年我國共享經濟依然保持高速增長。共享經濟正在向生產制造領域加速滲透,產能共享呈現加速發展態勢;經過前幾年的高速發展后,生活服務領域共享經濟發展速度有所放緩。 共享經濟成為新型的、彈性就業的一個重要源泉,也成為反映就業形勢和經濟走勢的一個風向標。共享經濟不僅成為人們自主擇業的重要選擇,同時也為社會特定群體提供了廣泛的就業機會。以網約車、共享住宿、在線外賣、共享醫療、共享物流等為代表的新業態新模式,成為推動服務業結構優化、快速增長和消費方式轉型的新動能。 -
邀請演講
您好!謝謝您的提問,
“共享經濟”被稱為點對點經濟(Peer to peer economy),是一個建立在人與物質資料共享資源基礎上的社會經濟生態系統,可以滿足客戶的臨時需求的一種商業模式。“弱化所有權,釋放使用權”,共享經濟的出現,改變了原有社會資源分配結構,使得每一份資源在既定的框架中,得到價值最大化。
在潮起潮落的商業進程中,人們貌似只看到了企業興衰和資本逐利,卻忘忽了共享經濟帶來的本質改變與時代意義。從崛起到麻木,從低谷到重生,每一次躍進都是歷史的轉折,也是歷史必然的走向。
崛起:共享經濟迎來春風
從全球角度出發,共享經濟這個概念和形式最早在美國產生,這種模式當時被稱之為“分享經濟”。消費者利用線上、線下的社區、沙龍、培訓等工具進行“連接”,實現合作或互利消費的一種經濟模式,“輕資產,重運營”式商業模式迅速燃起一團火焰。
2005—2013年,共享經濟爆發,以滾輪效益席卷全球,無數創業者涌入新興賽道,渴求在未形成頭部企業之前占領高地,至此,“共享經濟”成為商業圈明星詞匯。
2005年,全球第一家P2P網絡借貸平臺Zopa在英國倫敦創立;
2006年,美國Lendingclub成立,被認為是最具有影響力的網絡借貸公司之一;
2008年,共享酒店平臺 Airbnb成立,成為美國共享經濟第二大企業;
2009年,以“共享出行”為口號的Uber成立,覆蓋70多個國家的400余座城市,凈收入超過100億美元;
2010年,WeWork聯合辦公空間創立于紐約,覆蓋全球77座城市,擁有26萬+會員。
共享經濟迎來行業集體式爆發,各個領域仿佛看到了資源共享所帶來的龐大經濟效益,以場景為依托的資源聚合衍生出更多標準化模式,共享出行,共享經濟,共享二手商品,共享租房等促使商業化道路清晰明了。
同時,在經濟全球化時代下,國家與國家之間的開放性政策進一步釋放了創造力,共享生態圈從本土化逐步拓展至全球。
一方面,由于人口基數帶來的人口流量紅利,促使邊際成本迅速降低;另一方面,投資機構看到了共享經濟帶來的規模效應,紛紛加入賽道,資金加持促使共享生態圈半徑輻射更廣泛。
麻木:瘋狂的資本游戲
共享經濟恍如海外的蝴蝶效應,將風潮煽到了太平洋彼岸的中國,伴隨著共享經濟規模的壯大以及其模式的可復制性,大批的中國企業開始涌入共享經濟熱潮,中國迎來了自己的共享經濟元年。
也在這時,誕生了諸多互聯網巨頭公司,從衣食住行多元化場景作為切入點,借鑒國外企業模式以及融合本土化特色,迅速衍生出符合本土化的共享經濟。
中國電子商務研究中心發布的數據顯示,2016年中國“共享經濟”市場規模達到39450億元,增長率為76.4%。
2016年1月,Uber中國完成B輪融資,獲得太平洋保險、中信證券、民生銀行等20億美元融資;
2016年3月,神州專車完成30億元C輪融資;
2016年4月,滴滴出行獲得中國人壽、阿里資本、軟銀中國等機構融資45億美元;
一時間,共享汽車滿足了人們短途出行需求,在共享汽車發展的同時,共享單車也迎來了資本盛宴。
2016年2月,ofo完成1500萬A輪融資,2017年1月融資1.3億美元,4月融資4.5億美元,7月融資7億美元;
而成立于2016年的摩拜單車,2017年1月4日融資2億美元,1月23日融資1.5億美元,6月,融資6億美元,自此,開啟共享時代的“直通車”。
據相關研究機構統計,ofo與摩拜兩家公司估值一年內翻了10倍以上,成為三十億美元估值的“獨角獸”,2017年全年,共享單車企業融資總額高達258億元。
有利益的地方就有市場,有競爭的地方就有廝殺。
資本層層堆砌將共享經濟推至神壇,共享充電寶、共享馬扎、共享雨傘、共享健身房、共享汽車等等也在這個時候發展到行業頂峰,“亂花漸欲迷人眼”的市場讓人徹底失去理性。
低谷:共享經濟陷入困局
隨著人口紅利消失以及資本逐利加快,行業漸漸進入“病態”。
圍繞共享出行、共享空間、共享金融、共享服務等場景鋪設的價值鏈,在尚未清晰的商業模式下,資本的加持以及市場的耐心都給共享經濟抹上一層看不清的朦霧,就像煙花到達最高點發出光芒就會熄滅一樣,共享經濟也開始變得搖搖欲墜。
2017年10月,共享汽車EZZY正式宣布終止服務,進入清算階段;
2017年11月,天津紅極一時的共享汽車 “SHAREN GO”被曝跑路;
2018年3月,小鳴單車正式進入破產程序,成為首個共享單車破產品牌;
2018年4月,摩拜以27億美元賣身美團;
2018年8月,ofo陷入資金斷裂、押金難退旋渦當中。
昔日的吸金行業開始進入衰敗場,一方面,共享經濟雖盤活掙扎久已的傳統行業,但創業潮涌現導致市場供大于求;另一方面,全球經濟下行帶來資金萎縮,大量企業出現資金鏈斷裂難以維系。
對于重資產、重運營類共享行業更是雪上加霜,行業迫切需要尋求新的商業模式來彌補空缺。
共享經濟被推上風口后,曾集中出現了一批以共享為名的創業項目,包括共享藍球、共享馬扎、共享紙巾等,但都以失敗黯然離場。
昔日的輝煌貌似也打上了句號,行業冰點一度讓整個行業陷入恐慌,曾經的吸金企業變成燙手山芋。
重生:共享經濟余火未滅
從局部而言,2017-2018年的共享經濟,經歷了由盛極一時轉為衰敗不堪,然而卻未必是終局。
國家信息中心發布的《中國共享經濟發展年度報告(2019)》顯示,2018年共享經濟市場交易額為29420億元,比上年增長41.6%,共享經濟參與者人數約7.6億人,其中提供服務者人數約7500萬人,同比增長7.1%。
隨著智慧城市興起,伴隨著資源調度的嚴謹性,信息采集的精確性以及物聯網經濟高速發展,共享經濟或將逆襲而歸,再次登陸資本市場,不再因為投資者瘋狂跟風后雄起,而是厚積薄發的累積效應。
在市場需求刺激和國家政策的引導下,共享經濟市場仍將處于高速發展期,預計到202 1年將達到16.9萬億元,成為拉動國民經濟增長的重要力量。
共享經濟將成為社會服務行業內重要的一股力量,在住宿、交通,教育服務以及生活服務及旅游領域,優秀的共享經濟公司依舊會不斷涌現。
未來“合約經濟”將適應時代步伐,在大時代下聚合為小趨勢,與“共享經濟”資源分配相契合,或迎來新一波迭代。
“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未來總是帶著諸多不確定性,答案遠不止一個,共享經濟的未來也充滿著無限可能。
-
滴滴的創始人程維,2004年畢業于北京化工大學,畢業后他賣過保險、干過足浴店工作。在2005年入職阿里巴巴旗下一家B2B公司,是金子總會發光的,很快程維就成為了區域經理。在這里他主要負責區域運營和支付寶B2C業務,積累了很多管理經驗。2012年,程維從阿里巴巴辭職,創辦了滴滴。2012年7月,程維和他的團隊跑了一百多家出租車公司,沒有任何一家出租車公司愿意和他們合作。直到8月,北京昌平一家只有200輛出租車的公司,成為第一家跟滴滴合作的公司,程維在該公司司機例會上介紹產品。當時在場100個司機,只有20個有智能手機。 9月9日,滴滴打車上線,后臺顯示已經安裝500個司機端,但上線使用的只有16個。第二天滅了8盞。司機居然認為滴滴是騙子,和運營商合伙騙自己流量的。功夫不負有心人,2012年11月,滴滴第一次超過100輛出租車同時在線。與此同時,也拿到了金沙江創投的300萬美元融資。以后的滴滴過五關斬六將,直至成為互聯網出行巨頭。另外,女生不是不喜歡胖子,而是只中意程維這樣可愛的胖男人吧。

掃一掃
下載《前瞻經濟學人APP》進行提問
與資深行業研究員/經濟學家互動交流讓您成為更懂行業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