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支付寶提現收費 銀行加入移動支付戰場
10月12日,支付寶將正式實行提現收費。按規定,支付寶將對個人用戶超出免費額度的提現收取0.1%的服務費,個人用戶每人累計享有2萬元的基礎免費提現額度。
對此,輿論認為,在成本和用戶黏性雙雙上升的背景下,微信、支付寶等第三方支付平臺取消部分免費政策既是順理成章也是必然趨勢,而傳統銀行通過與時俱進的變革謀求新發展也有利于促進業務回流。未來,雙方將在相互競爭和學習中共同推動移動支付市場深化發展。
而另一方面,越來越多的傳統銀行則開始實施手機銀行、網上銀行轉賬免費,不少銀行近期還紛紛推出“二維碼”和“云支付”等移動支付產品,加快互聯網布局。大額支付業務加速回流銀行體系將是長遠趨勢,移動支付領域競爭或將升級。
移動支付行業用戶規模
近些年來,支付企業在移動支付的全面布局,帶動了手機在線支付用戶的快速增長,截至2013年12月,手機在線支付用戶規模達到1.25億戶,同比增長126%。數據顯示,從移動支付注冊賬戶規模來看,2013年注冊用戶數約為3.25億戶,同比增長46.51%。2014年移動支付注冊賬戶規模為3.25億戶,較上年增長24.88%。
根據政府的最新公告2015年中國有3.58億的用戶曾經使用過移動設備支付,移動支付和轉賬的總額達到了16.4萬億人民幣。
圖表1:2008-2015年中國移動支付注冊賬戶規模(單位:億戶,%)
資料來源:前瞻產業研究院整理
移動支付行業市場規模——手機銀行
據前瞻產業研究院發布的《2017-2022年中國移動支付行業市場前瞻與投資戰略規劃分析報告》數據顯示。2015年,中國手機銀行交易規模達到66.25萬億元,同比增長101.98%,預計到2018年將突破200萬億元。前瞻認為:由于手機銀行普及率及滲透率低于網銀,因此未來手機銀行交易規模仍有較大增長空間,將持續保持快速增長;加上移動支付浪潮的推動,手機銀行將借助移動端的興起和快速發展,構建手機銀行移動端金融生態。
2011-2015年中國手機銀行交易規模及增長率(單位:萬億元,%)
資料來源:前瞻產業研究院整理
移動支付行業市場規模——第三方移動支付
2012年是中國移動支付發展的關鍵一年。一方面,支付標準等相關政策的出臺,為產業營造起良性的競合環境,保證行業的健康發展;另一方面,產業鏈中各方紛紛加大投入力度,推出創新產品,搶占市場先機。但是,由于受產業政策、支付技術商用、基礎受理環境建設、用戶習慣培養以及產業鏈中各方利益平衡等多重因素影響,中國移動支付行業發展仍處于初期階段。2012年,中國移動支付行業年度交易規模突破1000億,達到1511億元,同比增長89.11%。
中國第三方移動支付市場由于巨頭的補貼和APP的活躍,使得人們的習慣逐步適應移動端,移動支付在2013-2014年得到高速發展。2015年中國第三方移動支付市場交易總規模達9.31萬億元,同比增長55.36%。
圖表2:2009-2015年中國第三方移動支付市場交易規模及增速(單位:億元,%)
資料來源:前瞻產業研究院整理
圖表3:2015年中國第三方移動支付交易規模市場份額(單位:%)
資料來源:前瞻產業研究院整理
在移動支付領域,主流的廠商有支付寶、財付通、易寶支付等。數據顯示,在2015年第三方移動支付交易規模市場份額中,支付寶以72.9%的份額居首,財付通(微信+手Q)以17.4%位居第二,拉卡拉、百度錢包、易寶支付的市場份額均在1%以上,分別為3%、2.2%、1.5%;快錢、平安付、京東支付、連連支付相對較小。
參考該領域發展成熟的日本市場的情況。2004年日本運營商NTT Docomo推出的手機錢包開啟了日本的移動支付之路,到2008年,5年的時間里日本近端移動支付用戶增長到0.49億,然后從2008年到2011年的三年里,近端移動支付用戶僅增長100萬,達到0.5億,日本市場處于穩定期,考慮到日本移動用戶約為1.1億,因此近端移動支付用戶比例為45.5%。
2012年以來,中國移動支付市場發展明顯增速,參與企業的積極性明顯增高。但是未來,中國移動支付市場的增長將從數量上的增長向質量上的提升轉變,所以中國移動支付用戶經歷了前期的體驗式的瘋狂增長后,后期的增長將更加理性。前瞻產業研究院預計2021年中國移動支付注冊賬戶規模將達到5.38億人。
圖表4:2016-2021年移動支付注冊賬戶規模預測(單位:億人)
資料來源:前瞻產業研究院整理
隨著銀行對移動支付越加重視,中國電信移動網絡不斷升級,中國電信基礎設施建設的力度加大,中國電子商務技術的不斷發展和普及,以及中國消費者的消費觀念和行為的改變,未來中國移動支付市場規模還會進一步擴大。預計到2021年,第三方的交易規模有望超過26萬億,而手機移動交易將接近488萬億元。
未來,第三方支付機構和傳統銀行將在競爭中不斷融合,這一趨勢將有利于推進移動支付市場的深化發展,雙方有望在公平的競爭環境中為用戶提供更便利的服務。
如在招股說明書、公司年度報告中引用本篇文章數據,請聯系前瞻產業研究院,聯系電話:400-068-7188。
前瞻經濟學人
專注于中國各行業市場分析、未來發展趨勢等。掃一掃立即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