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我們面對的風險
十八屆三中全會給出的改革藍圖固然令人振奮,但是2014年中國宏觀經濟面臨的風險卻不容樂觀。從大的方面來看,2014年我們可能面對的風險包括實體經濟和金融市場兩個方面。
從實體經濟來看,2014年我們面對的最大風險有兩個:
1. 全國住房信息聯網和房地產稅的推出,可能導致住宅市場的需求發生逆轉。
2012年,我國城市的住宅人均面積為32.91平方米,超過日本、韓國、新加坡和香港這些亞洲發達國家和地區,按照亞洲的人口密度和居住特征,以及普遍生活水準來推算,中國的城市住宅供給已經超過居住的需求,大量居民購置住宅是出于資產保值增值的投資需求,如果住房信息聯網的前提下推出存量房產征稅政策,投資需求將會因為房屋持有成本的上升而萎縮,城市住宅的供求關系可能發生逆轉。從長期趨勢來看,人口老齡化和農村轉移人口的下降將加劇這種供求失衡,房地產將面臨一輪漫長的蕭條周期。因此,房價拐點一旦出現,房地產(尤其是住宅市場)必然面臨收縮,從而引起建材、汽車、家具、家電等相關行業的需求下降。
2. 地方政府的債務問題,以及政府職能轉變導致的基建投資下降,也將影響鋼鐵、水泥等相關建筑建材行業的市場需求,加劇這些產能過剩產業的不景氣。
從2013年8月份開始,全國固定資產投資的增長速度逐月下降。一方面隨著政府職能的轉型,地方政府考核指標的調整,政府投資的動力在下降,另一反面,隨著地方政府財政壓力的增大,地方政府擴大基建投資的財政能力也受到一定制約。從以上兩方面來看,2014年政府投資的力度將有可能進一步縮減。從PMI數據來看,最近3個月新訂單連續下降,市場需求減弱,原材料庫存最近兩個月也有所下降,企業預期明顯變差。供求和預期數據也在昭示明年制造業的市場復蘇形勢不容樂觀。
從金融市場來看,2014同樣充滿不確定性:
1. 金融機構去杠桿的過程中,利率中樞上移,流動性風險有所加大。
過去5年,中國的信貸規模平均每年增長22%,雖然,中國的企業總杠桿率并不算高,但是高杠桿企業中有一多半屬于地方債務平臺,現金流很弱,償債率較低,債務風險令人擔憂。根據國家審計署的數據,2013年6月底,地方性政府債務中有超過10萬億的債務來自于銀行貸款,占其全部債務(包括擔保等或然負債)的56%。根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統計報告,最近50年來,亞洲70%的信貸過度繁榮之后,都導致了金融危機,國際組織衡量“信貸過度繁榮”的依據是名義信貸規模增長率超過20%,從2009年初,中國的社會融資總額只有6.98萬億,2013年1-11月社會融資總額的規模就已經超過16萬億,五年時間增長了將近150%,每年的復合增長率接近20%,是全球信貸增長率最高的國家。既然杠桿在很多情況下是危機之源,為了控制金融機構過度提高杠桿率,降低流動性風險,銀監會于2013年3月出臺了8號文,將銀行理財產品中的非標產品規模限制在總資產的4%之內,2014年1月,一行三會聯合出臺107號文,進一步強化對影子銀行的監管。這些措施會在不同程度收緊金融市場的流動性,推高利率中樞,使得一些商業銀行、信托公司的流動性風險進一步加大。
前瞻經濟學人
專注于中國各行業市場分析、未來發展趨勢等。掃一掃立即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