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能過剩之癥結:市場化嚴重缺乏
中國經濟面臨著產能過剩和高庫存兩大問題,貨幣政策不僅要抑制新增產能,又要消化庫存。在全球經濟蕭條的背景下,我們必須立足國內消化產能,同時不能再度刺激新的傳統制造業鋪新攤子。
據前瞻資訊數據中心監測顯示,鋼鐵業現在的產能已經高達9億噸,仍然在建的還有1億噸以上,而國內目前能夠消化的最多7億噸,再上,就是浪費;還有水泥、玻璃等建材和大型建筑施工機械,甚至包括汽車業都嚴重過剩。在這個背景下,一味地、全面地釋放流動性只能使產能過剩情況更嚴重,等于是制造危機。
但反過來看,中國有非常多企業在嗷嗷待哺,尤其是很多能夠消耗(過剩)產能的國家級基本建設項目在急等著資金開工。因此筆者建議:在房地產庫存極大的背景下,貨幣政策不可能再向房地產傾斜起碼在兩年內,房地產業不具備繼續吸納傳統制造業產能的能力,目前能做的,唯有大力支持國家級大型基礎設施建設,比如增加對高鐵高速、水利設施、城市道路建設的貸款。當然,這只是“治表”,是“權宜之計”或曰“緩兵之計”。爭取時間的目的是為了防止經濟硬著陸,在保證經濟相對平穩運行的大環境中抓住改革的有利時機通過改革“去庫存”。
產能過剩本身不可怕,“供過于求”也是市場經濟的正常表現,問題是要抓住造成產能過剩的總根源。必須認清,造成中國產能過剩的根子不在市場,而在體制,在指導思想。
據前瞻產業研究院分析,中國式的產能過剩其實是市場化嚴重缺乏的表現形式之一,是“國有企業做大做強”的誤區之一,也是“國家壟斷”的伴生物。仔細分析,凡是產能過剩的行業,一定是國企壟斷或國企主導的行業。
大型國企在信貸、土地、財政等多方面享有諸多特權,國家絕大多數的優質資源都向國有企業傾斜,使它們有極大的沖動和足夠的力量去擴大產能,以提高政績。因此,要克服產能過剩危機,第一條就是改革,尤其是要抑制國有企業不斷“做大做強”的沖動,減少對它們的各項扶持優惠政策一旦撤銷優惠,看它們還能不能做大做強。與之相反,對民營企業則要“扶持”,尤其是在“準入”環節上的扶持,讓具有市場經濟特色的企業享有更多的國家資源,讓它們與國有企業平等競爭,使國民經濟實現向市場化的轉型。
1、凡本網注明“來源:***(非前瞻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2、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
征稿啟事:
為了更好的發揮前瞻網資訊平臺價值,促進諸位自身發展以及業務拓展,更好地為企業及個人提供服務,前瞻網誠征各類稿件,歡迎有實力機構、研究員、行業分析師、專家來稿。(查看征稿詳細)
根據抗原性的不同,內毒素可分為A、B、Ca、Cb、D、E...[詳細]
- 童錫來:2025年中國生豬養殖供給市場分析
- 黃纓杰:重磅!2025年中國及31省市建筑節能行業政策匯總及解讀(全)
- 施馨童:2025年中國智能手環銀發經濟分析:老年群體專用手環市場空間廣闊
- 成招榮:【全網最全】2025年運動服產業上市公司全方位對比
- 李明俊:2025年中國醫療美容細分市場分析
- 柯素芳:【干貨】2025年物聯網芯片行業產業鏈全景梳理及區域熱力地圖
- 李明俊:重磅!2025年中國水下機器人行業政策匯總及解讀(全)
- 袁業:2025年中國電力行業細分市場現狀分析
- 鄭晨:【全網最全】2025年靶材產業上市公司全方位對比
網友評論
0評論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前瞻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