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銅市需求低庫存壓力大 銅商急尋出口通道
倫銅逼倉的是與非
從國內企業角度看,境外交割是現實之舉;但對于銅短缺的我國來說,企業不應該讓寶貴的資源流向海外。
當前,國內市場充斥著境外機構逼倉國內企業的諸多傳言,其中一條是雙方在保稅區大量搶購銅現貨,因為國內銅庫存大多被用于信用證融資或倉單抵押,可供5月份交割的籌碼較為有限。
倉儲企業表示,聽到的都是一些傳聞,沒有確切證據。而且倉儲公司因為商業原則,也不方便對外透露庫存銅擁有者的具體信息。
不過,一位不愿意公開姓名的貿易商說,上個月嘉能可的確向公司購買了幾千噸銅,一次性量比較大,成交價并不像市場傳言那樣有50美元的高升水。
據了解,銅行業其他貿易商,則對嘉能可逼倉事件諱莫如深他們似乎都想從別人那里了解信息,但又不肯透露自己掌握的情況。部分貿易商甚至可能正深套其中。
“銅是國內市場化程度非常高的品種,但現在特殊敏感時期,貿易商就算是同樣一個價格出貨,也涉及在江銅和嘉能可之間站隊的問題。”一期貨分析師表示。
而且經過這么一鬧,融資銅的問題又暴露出來。一年前,外管局等部門才發文收緊了對大宗商品進口信用證融資的監管。但實際上還是有渠道可以操作,尤其在去年下半年國內民間利率高企、歐美國家低利率的背景下,巨大利差空間,吸引大量貿易商鋌而走險。
“短期來看,銀行融資銅政策不會發生改變,但市場仍警惕后續政策面的變化。因為銅的融資功能一旦削弱,價格也將下跌。”業內人士表示。
數據顯示,受融資銅進口的強勁推動,自去年12月以來,國內銅進口量連創新高,今年1-3月同比增長50.5%,達到136萬噸。而4月份,國內銅進出口貿易形勢出現逆轉。
前瞻產業研究院礦產分析師景川對此評價,站在國內企業角度,境外交割是現實之舉。但我國每年幾百萬銅缺口需要進口填補,從這點出發,國內企業又不應該讓寶貴的資源流向海外,因為未來很有可能付出更高成本再買回來。
“包括此前國儲銅事件都沒那么大的交割。”景川說。
境外倉庫背后的大鱷身影
大型國際貿易商和金融機構控制了LME諸多交割倉庫,作為商品期貨與現貨貿易唯一紐帶的倉庫交割環節,對中國企業顯然是不利的。
這場以銅為籌碼的跨國博弈,背后是多空雙方在庫存、資金,乃至平臺資源上的全方位較量。
目前國內保稅區有60萬噸銅庫存,上期所交割庫庫存20萬噸,按5.7萬元/噸價格粗略計算,涉及資金量高達460億元。倫敦金屬交易所(LME)銅庫存22萬噸,按當前LME美元銅價和人民幣匯率計算,市值110億元。
期貨盤面上,上期所51萬手銅期貨持倉量(多空雙邊合并計算),對應125萬噸銅,市場保證金規模約23億元。倫敦金屬交易所(LME)持倉量約為26萬手(單邊計算),對應650萬噸銅,涉及初始保證金約為600億元。
在臺面之下,另外有大量庫存隱藏在生產、流通企業手中,境外還有大量銅ETF(交易所上市基金)、期權以及場外結構化產品,所涉及的資金其實還更為龐大。
而博弈的終點,則是作為商品期貨與現貨貿易唯一紐帶的倉庫交割環節,對中國企業卻顯得并不公平。一業內人士介紹,目前LME的倉庫基本上被嘉能可、荷蘭托克、JP摩根等大型國際貿易商、金融機構,通過錯綜復雜的股權關系控制,國內企業在LME交割競爭方面處于不對等的地位。比如,LME銅逼倉以來,注銷倉單最先異動的新奧爾良倉庫。它原隸屬于Sempra Energy集團和RBS蘇格蘭皇家銀行合資的RBS桑普拉公司,2008年其股權連同管理團隊被JP摩根以17億美元收購過去。JP摩根成為LME這個北美最大倉庫的實際控制人。
不僅如此,自全球經濟疲弱以來,高盛、巴克萊資本等金融機構均大舉投資金屬現貨以及倉儲業務。一方面由于原材料過剩需要存放,倉儲及融資成了新的生財工具。另一方面這些金融機構手握巨量現金又無處可投,只得在金屬現貨與期貨市場間穿梭,尋求價差機會和交易對手。
1、凡本網注明“來源:***(非前瞻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2、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
征稿啟事:
為了更好的發揮前瞻網資訊平臺價值,促進諸位自身發展以及業務拓展,更好地為企業及個人提供服務,前瞻網誠征各類稿件,歡迎有實力機構、研究員、行業分析師、專家來稿。(查看征稿詳細)
隨著半導體、平板顯示、光伏新能源等下游產業的迅速...[詳細]
- 成招榮:預見2025:《2025年中國中硼硅玻璃行業全景圖譜》
- 蔡志濠:【干貨】無人駕駛物流車產業鏈全景梳理及區域熱力地圖
- 施馨童:2025年中國包裝上游產業細分市場分析
- 吳小燕:中國商業遙感衛星行業競爭格局及市場份額(附市場集中度、企業競爭力分析等)
- 劉海晶:中國礦用機器人行業投融資及兼并重組分析(附投融資事件、產業基金和兼并重組等
- 蔣金成:女性觀眾是大型演唱會的主力,觀眾社交觀演屬性突出
- 曾鏵:2025年中國火鍋行業消費市場分析
- 李佩娟:2025年中國及31省市母嬰行業政策匯總及解讀(全)
- 廖子璇:2025年中國口腔種植市場供給分析:高水平口腔醫師供不應求
網友評論
0評論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前瞻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