鋼鐵業現狀:產能過剩將成常態 銷售利潤率幾乎為零
政府:轉變政府職能,利用市場機制化解產能過剩
雖然鋼鐵產品已經完全市場化,民營鋼企更是遍地開花,但鋼鐵行業的發展始終受到各級行政力量的深刻影響。“面對空前的鋼鐵產能過剩,光靠鋼企自救,顯然不足以解決問題,政府怎樣引導應對,也是企業能否渡過危局、轉型升級的關鍵。”李新創說。
一定程度上,唯GDP的行政考核模式,是導致鋼鐵產能過剩的主要原因,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產業經濟研究部部長馮飛說。鋼鐵屬于資金密集、勞動力密集型行業,可以大幅帶動地方GDP、稅收增長。在此驅動下,地方政府通過土地優惠、稅收減免、投資補貼等各種方式來吸引企業,甚至利用行政手段對鋼鐵項目直接干預,造成了投資行為的扭曲和投資預期的改變。有些企業投資不看重項目本身的盈利性和發展前景,而是看重項目背后的土地、礦產等資源。
從2011年下半年開始的鋼鐵行業“不賺錢卻猛投資”現象,就充分印證了這一點。近兩年來,在鋼鐵行業持續微利甚至虧損經營的前提下,鋼鐵行業的固定資產投資卻持續穩步增長。
其實,早在2009年,鋼鐵行業產能過剩問題就引起業內高度關注,國家在鋼鐵產業發展規劃中明確提出要抑制產能過剩??稍贕DP和稅收的誘惑下,許多地方政府“上有政策,下有對策”,不僅盲目上馬新項目,還對高污染、高耗能企業“睜一只眼、閉一只眼”,降低了產業門檻,加劇了產能過剩。
李新創介紹,目前的鋼鐵項目投資審批體制對小企業項目往往放任不顧,造成許多項目未批先建,加劇行業無序盲目發展,導致產能過剩;而對大企業投資項目往往進行嚴格的審批,且批復周期長,常常導致市場機遇及產業布局優化調整時機的錯失。
“要想破解鋼鐵產能過剩,根本出路是要轉變政府職能。”政府不要再去代替企業管投資、管效益,要充分發揮市場的調節和矯正作用。
轉變政府職能,并不意味著政府可以“不作為”。
政府應高度關注地區的社會效益、環保效益,嚴格落實節能環保政策,以此制約和淘汰落后產能,馮飛認為。
李新創建議,政府要為現有產能建立“退出援助機制”。鋼鐵工業是資本密集型產業,固定資本規模大、比例高,加上技術復雜性、設備專用性以及就業人員眾多等,這不僅使企業主動破產顧慮重重,也令兼并重組成本巨大。對此,政府應當盡快探索在市場公平原則下降低企業破產成本、兼并重組成本的援助機制,此外還要培訓失業員工,幫助其再就業。
化解產能過剩,還可以從打開下游消費市場著手。以鋼結構的應用為例,美國60萬座橋梁中鋼結構橋梁占33%,日本13萬座橋梁中鋼結構橋梁占41%,而我國59萬座橋梁中鋼結構橋梁占比不足1%。“國家應當盡快完善鋼結構應用標準,增加科技投入以盡快提高國產鋼結構產品質量和價格。”李新創說。
中鋼協常務副會長朱繼民說,化解鋼鐵產能過剩,最終要運用行政的、法律的手段營造公平的市場競爭環境,通過公平的市場競爭來實現產業的結構升級。
值得高興的是,這些意見已經開始逐步落實到政策層面。
去年中央經濟工作會上,有關領導明確表示,將通過“四個一批”化解鋼鐵行業產能過剩,即努力擴大國內需求,消化一批;加快實施“走出去”戰略,向海外轉移一批;優化組織結構,通過兼并重組整合一批;嚴格環保安全能耗準入標準,淘汰一批。
“走出去”:從單純的找礦,變為涵蓋采礦、煉鋼、銷售的全產業鏈輸出
鋼鐵是我國最早市場化、全面開放的基礎工業領域之一。要破解鋼鐵產能過剩、度過行業“寒冬”,不僅要在國內想辦法,還要眼光向外,走出國門“做文章”。
礦石資源受制于人,是我國鋼鐵企業成本高企的重要因素,也是促使我國鋼企“走出去”的最初動力。較早將目光投向海外的武漢鋼鐵集團有限公司,以較低的投資額度鎖定海外權益資源量數百億噸。如今小投資換來大回報,武鋼已成為全球鋼鐵制造商中擁有礦石資源量最大的企業。2012年,武鋼運回權益礦780萬噸,海外資源板塊實現利潤4億元。
受國內產能過剩的重壓,我國鋼鐵企業的“走出去”已經開始由單純的找資源,逐漸向涵蓋采礦、煉鋼、銷售的全產業鏈輸出發展,以緩解國內市場的經營困境。
2012年出口鋼材5573萬噸,同比增長14%;進口鋼材1366萬噸,同比下降12.3%。今年一季度,鋼材延續出口增加、進口降低態勢,累計出口鋼材1443萬噸,同比增長18.8%。其中我國對東盟國家出口鋼材445萬噸,占到總出口量的30%。中鋼協市場部負責人介紹,這延續了近兩年我國對東盟出口鋼材的持續增加趨勢,也符合當前全球鋼材消費向東南亞等新興市場轉移的總體態勢。
加強與下游企業戰略合作,“手拉手走出去”,已經成為鋼鐵企業開拓海外市場的新途徑。在國內鋼材市場競爭激烈、下游行業加快“走出去”的大環境下,鋼鐵企業與國內下游行業企業實施聯合體“走出去”,帶動鋼材間接出口。據不完全統計,2012年我國間接出口鋼材約9000萬噸,遠大于直接出口的5573萬噸。
到國外去辦鋼廠有利時機也已經出現。一方面,我國鋼鐵工業在國內繼續擴大發展的空間已經不足;另一方面,鋼鐵企業的發展沒有國界,中國鋼企應當勇敢走向國際舞臺,不斷提高企業競爭力。從這個角度看,中國鋼企“走出去”,既是消化國內產能的重要戰略,也是中國鋼鐵行業自身轉型升級的必經之路。
其實,破解鋼鐵產能過剩的種種努力,就是我國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具體實踐,鋼鐵行業能不能闖出一條路來,業內、業外、國內、國外的因素都很重要。
1、凡本網注明“來源:***(非前瞻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2、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
征稿啟事:
為了更好的發揮前瞻網資訊平臺價值,促進諸位自身發展以及業務拓展,更好地為企業及個人提供服務,前瞻網誠征各類稿件,歡迎有實力機構、研究員、行業分析師、專家來稿。(查看征稿詳細)
2024年,全國累計發電裝機容量約334862萬千瓦,同比...[詳細]
- 鄭晨:【全網最全】2025年靶材產業上市公司全方位對比
- 成招榮:預見2025:《2025年中國中硼硅玻璃行業全景圖譜》
- 蔡志濠:【干貨】無人駕駛物流車產業鏈全景梳理及區域熱力地圖
- 施馨童:2025年中國包裝上游產業細分市場分析
- 吳小燕:中國商業遙感衛星行業競爭格局及市場份額(附市場集中度、企業競爭力分析等)
- 劉海晶:中國礦用機器人行業投融資及兼并重組分析(附投融資事件、產業基金和兼并重組等
- 蔣金成:女性觀眾是大型演唱會的主力,觀眾社交觀演屬性突出
- 曾鏵:2025年中國火鍋行業消費市場分析
- 李佩娟:2025年中國及31省市母嬰行業政策匯總及解讀(全)
網友評論
0評論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前瞻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