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光伏業陷“囚徒困境”
今年2月份的時候,德國總理默克爾訪問中國尋求中國對歐洲施以援手,與此相反,中國的光伏大佬們卻要看德國的臉色。他們借機全程陪同德國總理訪華進行“高層公關”,這也成全了他們一次“非正式”探討行業出路的聚會。期間也爆出這樣一則故事:尚德董事長施正榮私下問英利董事長苗連生,為何整個光伏行業不景氣、產品價格這么低的情況下,英利還能有那么高的毛利率而且還在擴張增產?苗連生則笑而不答。光伏行業正處在最微妙的時期,一場行業的洗牌正在醞釀。
中國光伏行業更像是一座內外交困的“圍城”,行業里中小企業抵御不住寒冬之苦而選擇退出,行業外的人覬覦光伏這塊前景廣闊的“肥肉”,富士康等巨頭紛紛看準這個低谷出擊的良機,斥巨資高調進入光伏行業。
囚徒困境
在地方政府“催肥”和海外市場刺激下,整個光伏行業陷入“囚徒困境”,在市場處于階段性過剩的背景下,失去理性的判斷,義無反顧地繼續擴張的步伐。
地方政府是此次危機的“罪魁禍首”為了發展新興戰略性產業,搶項目搶投資,對新光伏項目從土地、資金、政策都大力支持。一些企業也借機圈地,把光伏當成像房地產和煤礦一樣可以掙快錢的行業,光伏企業可謂遍地開花。
據前瞻產業研究院資料顯示,近些年,光伏市場需求不斷擴大也刺激整個市場發酵。2008年、2009年、2010年光伏產業的市場需求同比分別超過20%、70%、110%,正因為良好的光伏需求增長形勢,使得投資商錯誤地估計了市場規模,各路資本潮水般涌入。
據前瞻產業研究院測算,2011年和2012年的年度總產能將分別達到51GW和66GW,而到2020年的預期需求也僅為50GW。這也預示著一場行業調整的危機必然到來。
跌入“冰谷”
2011年,由于產能階段性過剩,加上歐債危機、美國“雙反調查”等因素,國內光伏企業海外訂單劇減,光伏電池每瓦出廠均價下跌40%左右,較2008年則下跌了近70%。大多數光伏企業處于停產半停產狀態,光伏企業被迫集體“入冬”。
光伏行業現在到底有多冷?前三季度,國內四大光伏巨頭英利、尚德、天合、賽維四家公司的毛利率大幅下降,并且4家公司總共虧損了2.9億美元。在光伏巨頭紛紛出現虧損的同時,國內的中小企業則紛紛倒閉。
業內關于尚德和賽維LDK即將破產的傳言一時間甚囂塵上,尚德施正榮一再出來辟謠,這也從側面反映出整個光伏行業正處在風雨飄搖之中。去年中期財報顯示,賽維LDK和尚德的短期債務分別高達22.14億美元和16.69億美元。在2007年的鼎盛時期,賽維LDK和尚德,市值均高達百億美元,如今市值只剩下約三四億美元。
分化洗牌
光伏行業洗牌意味著資源和市場的再分配,只有技術高、效率高、成本低的企業才有生存空間,而大多數小企業往往成本高、技術水平低、效率低下。
業內人士判斷,光伏行業將在2012年加快整合。不過,這種整合會以中小企業倒閉和主動退出為主,不會出現大企業間的兼并重組。只有等到行業成熟到一定程度了,才會出現大企業之間、跨區域、產業鏈上下游的整合,甚至有可能出現全新的整合模式。
中國的光伏制造企業由最初的幾十家迅速攀升至幾百家,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的“寒流”使這一數字一度減至50家左右。但隨著市場回暖,中國光伏企業的數量再次劇增至四五百家。
中國可再生能源學會常務理事馬學祿認為,光伏行業暴利時代已成歷史,行業的寒冬并非壞事,可以實現優勝劣汰,將那些想撈一把就走的企業淘汰出局,也讓真正在這個行業有競爭力的企業成為“國家隊”。
1、凡本網注明“來源:***(非前瞻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2、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
征稿啟事:
為了更好的發揮前瞻網資訊平臺價值,促進諸位自身發展以及業務拓展,更好地為企業及個人提供服務,前瞻網誠征各類稿件,歡迎有實力機構、研究員、行業分析師、專家來稿。(查看征稿詳細)
李明俊:重磅!2025年中國水下機器人行業政策匯總及解讀(全)
國家及地方出臺的一系列水下機器人政策,已構建起全...[詳細]
- 袁業:2025年中國電力行業細分市場現狀分析
- 鄭晨:【全網最全】2025年靶材產業上市公司全方位對比
- 成招榮:預見2025:《2025年中國中硼硅玻璃行業全景圖譜》
- 蔡志濠:【干貨】無人駕駛物流車產業鏈全景梳理及區域熱力地圖
- 施馨童:2025年中國包裝上游產業細分市場分析
- 吳小燕:中國商業遙感衛星行業競爭格局及市場份額(附市場集中度、企業競爭力分析等)
- 劉海晶:中國礦用機器人行業投融資及兼并重組分析(附投融資事件、產業基金和兼并重組等
- 蔣金成:女性觀眾是大型演唱會的主力,觀眾社交觀演屬性突出
- 曾鏵:2025年中國火鍋行業消費市場分析
網友評論
0評論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前瞻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