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州市路橋區果蔬產業發展規劃
(二)果蔬產業發展成效與優勢
1、發展成效
(1)生產規模不斷壯大,區域化布局日益明顯
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本區果蔬產業的種植面積逐年擴大,2005年全區蔬菜瓜果播種面積達到13.67萬畝,總產量25.04萬噸,分別比2000年增加92.5%和65%。水果種植面積達2.81萬畝,產量9.56萬噸。設施農業發展迅猛,目前全區有大棚蔬菜2.2萬畝,大棚西瓜2.9萬畝,大棚水果0.4萬畝,已初步形成了具有地方特色的蔬菜、水果設施栽培模式。隨著商品化生產規模擴大,果蔬產業逐步向基地型、近郊型、專業型和特色型的方向發展,區域化布局日趨明顯。全區建立了以蓬街、金清、臺州農墾場為主的筍菜生產基地;蓬街、金清為主的西蘭花、紅茄、洋香瓜生產基地;桐嶼為主的枇杷生產基地,蓬街、峰江為主的葡萄生產基地,初步形成了西部丘陵地區以水果為主、東部平原地區以蔬菜為主的區域化生產格局。
(2)標準化和品牌化建設邁出實質步伐,市場競爭力明顯提高
近年來,本區大力發展綠色無公害農產品,鼓勵農業企業、生產基地積極申報綠色農產品質量認證和品牌認證。目前全區有農業品牌31個、市級名牌3個、市級著名商標1個。全區已注冊農產品商標19個,獲國家綠色食品認證7個,省級綠色農產品14個,省級以上農博會金獎7個、銀獎4個。其中蔬菜、水果類的商標14個,“杰潔”瓠瓜、“綠森”紅茄、“國平”番茄、“浙藤”葡萄等10個農產品通過了國家級無公害認證,大大提高了果蔬產業的市場競爭力。
(3)農業科技應用全面普及,產品質量穩步提高
在積極推進果蔬產業發展中,本區各級領導重視新品種、新技術的推廣應用,大力改善蔬菜品種結構。僅2005年,全區共引進蔬菜新品種106個,建立品種試驗點12個,推廣優秀、綠雄90等西蘭花品種1萬畝。同時舉辦各種形式的技術培訓,不斷提高農民素質和生產技術水平,特別是推廣應用無公害生產技術,使全區的蔬菜、水果的生產能力穩步增長,產品質量顯著提高。
(4)龍頭企業不斷發展壯大,市場營銷網絡日趨完善
據統計,全區擁有區級以上加工和流通型農業龍頭企業41家,其中市級農業龍頭企業25家,2005年銷售收入21.52億元,創稅利7757萬元,聯結農戶5.66萬戶,聯結生產基地3.11萬畝。全區擁有蔬菜、水果合作社20余家,規模型蔬菜、水果市場7家,區級以上蔬菜農業企業13家。通過合作社、龍頭企業的帶動,農業生產的組織化程度不斷提高,市場營銷網絡日趨完善,產品不斷銷往杭州、寧波、上海等全國各地。
2、發展優勢
(1)區位與市場優勢
本區地處長三角南翼,在四小時車程范圍內有數千萬消費人口,優越的區位優勢為本區果蔬產品發展提供了巨大的市場空間。本區是臺州市重要的市場經濟發源地,其市場具有專業化程度高、服務半徑大、服務范圍廣、產品種類齊全、流通量大等特點,為農產品“大流通”創造了良好條件。
(2)便捷的交通優勢
隨著一系列大型基礎設施的建成,本區近遠程水、陸、空的聯系都非常便捷,交通區位優勢非常突出。由機場、鐵路、高速公路、國道、省道和劍門港構成的快速便捷的現代化交通網絡,大大縮短了與長三角各城市間的距離,便捷的交通優勢為本區果蔬產品進入“長三角大市場”打下堅實的基礎。
(3)經濟優勢
改革開放以來,本區經濟實力顯著增強,社會經濟面貌大為改觀,各鄉鎮、街道政府的財力和調控經濟的能力大大提高,寬裕的財政資金具備了反哺農業的能力。與此同時,路橋區的民營經濟蓬勃興起,實力不斷壯大,已經發展成為占據“半壁江山”的經濟主體,越來越多的民營企業投資農業產業化。
(4)政策、機制優勢
本區處于改革開放的前沿,政策、機制相對靈活,有利于果蔬產業實施“走出去”戰略。路橋區委、區政府大力扶持綠色、無公害農產品的發展,十分重視農業“走出去”,充分利用國際國內兩種資源、兩個市場,發展現代都市型農業,并從資金、技術、人才、土地、稅收等多方面給予全面支持,這為果蔬產業提供良好的發展政策和環境。
(三)問題與挑戰
1、存在的問題
目前影響路橋區果蔬產業發展和整體效益的主要因素有:
(1)生產環境、生產過程和產品質量缺乏規范化管理和有效的監控技術,蔬菜產品安全和標準化有待提高;部分基地還不夠配套,基地設施有待加強。
(2)產后商品化處理滯后,不論是蔬菜還是水果,大多仍是初級產品銷售,多數還是粗放式采收、運輸和包裝,經營形式和產業鏈管理手段落后,產品附加值不高。
(3)缺乏規模型的龍頭企業,品牌多,名牌少,市場競爭能力不強;加工型企業少,加工率低,加工技術工藝滯后,遠遠不能適應國際蔬菜加工產品的主流方向,不具備參與國際市場競爭的能力。
針對上述問題,本區果蔬產業迫切解決標準化生產問題,注重提高質量,挖掘內涵,培育名牌,將勞動密集粗放型生產經營轉變為勞動技術集約化生產經營,要求高起點、高標準地推進結構優化和產業升級,發揮路橋資源、經濟、區域的比較優勢,不斷提高果蔬產業的市場競爭力。
1、凡本網注明“來源:***(非前瞻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2、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
征稿啟事:
為了更好的發揮前瞻網資訊平臺價值,促進諸位自身發展以及業務拓展,更好地為企業及個人提供服務,前瞻網誠征各類稿件,歡迎有實力機構、研究員、行業分析師、專家來稿。(查看征稿詳細)
李明俊:重磅!2025年中國水下機器人行業政策匯總及解讀(全)
國家及地方出臺的一系列水下機器人政策,已構建起全...[詳細]
- 袁業:2025年中國電力行業細分市場現狀分析
- 鄭晨:【全網最全】2025年靶材產業上市公司全方位對比
- 成招榮:預見2025:《2025年中國中硼硅玻璃行業全景圖譜》
- 蔡志濠:【干貨】無人駕駛物流車產業鏈全景梳理及區域熱力地圖
- 施馨童:2025年中國包裝上游產業細分市場分析
- 吳小燕:中國商業遙感衛星行業競爭格局及市場份額(附市場集中度、企業競爭力分析等)
- 劉海晶:中國礦用機器人行業投融資及兼并重組分析(附投融資事件、產業基金和兼并重組等
- 蔣金成:女性觀眾是大型演唱會的主力,觀眾社交觀演屬性突出
- 曾鏵:2025年中國火鍋行業消費市場分析
網友評論
0評論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前瞻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