廈門市“十二五”海洋經濟發展專項規劃
五、加強海洋生態保護,建設生態優良城市
合理開發和保護海洋資源,推進海洋生態系統的良性循環,推行海陸一體化的環境管理和基于海洋生態系統的海洋管理,推進海域使用權、海洋生態補償的市場化機制,實現一個清潔的、多用途協調的、可持續發展的海洋,為濱海風景旅游城市奠定良好的環境生態基礎,使我市成為國家級海洋生態示范區。
(一)加強海洋環境保護和監管
實施“海陸兼顧”的污染物排海總量控制和海洋污染溯源追究制度,加強對主要入海河流流域、河口及陸域排污口的監控管理,逐步以污染物入海量追溯各源頭區域的責任,試點成立污染物排海權交易市場,嚴格控制排海污染物標準和總量,嚴格入海排污口監控與審批。強化執法監督和服務,健全重大環境事件和污染事故責任追究制度。加強涉海項目的環境影響評價,嚴格涉海項目的規劃、評價、審批、建設、監管,控制涉海項目的污染物排放和海洋傾廢,試點海域使用權流轉市場的建立與發展,推進海域使用權的市場化機制。推進九龍江流域監控管理和環境綜合治理,構建九龍江上下游生態補償機制,促進九龍江流域的可持續發展,減少九龍江對廈門海域的污染與生態破壞。
開展海洋環境實時監測和動態評估,加快建立海洋監測、監視、預警系統和環境污染的應急反應機制,提高其覆蓋率、時效性與反應能力。加強對濱海電廠熱污染監測、重點建設項目海洋環境影響跟蹤監視、廈門海域指示生物監測。加強對石油、危險品運輸的檢驗檢查,提升應對突發性污染事故的意識和能力。
(二)推進海洋生態建設
科學劃分海域、灘涂、岸線和海島功能,強化海洋功能區劃的實施管理,加大海洋保護區、水生生物種質資源保護區及海岸濕地生態保護區和沿海防護林建設,開展海岸帶生態經濟示范區和示范工程建設。
推動下潭尾濕地公園建設,實施紅樹林種植,開展白兔嶼等海島生態修復工程。開展生物多樣性修復及其人工放流計劃,修復自然系統生物鏈。大力推進廈門珍稀海洋物種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建設,重點推進中華白海豚觀測和救助、涉海工程監管工作,確保白海豚保護措施落到實處,推進火燒嶼白海豚救護基地與瀕危物種保護中心建設。加大白海豚等珍稀動物科研、科普、人工繁殖、旅游等工作,建設珍稀海洋動物科學研究基地,推進廈門珍稀海洋動植物研究中心建設。
合理開發岸線資源和海島資源,完善海島基礎設施配套,切實加強無居民海島保護和生態修復,把有條件的島嶼建設成為生態島、旅游島。
(三)加強海岸帶的綜合整治
實施岸線資源政府儲備和有償使用,嚴格保護深水岸線,推進項目沿垂直岸線布局。堅持“深水深用、淺水淺用”的原則,加強重要岸線的戰略預留,保證定向投放。明確港口、工業、航運、旅游、漁業等產業功能區,科學合理地安排好岸線資源開發,解決競爭性利用導致的岸線資源破壞等問題。加強保護具有特色的海岸自然和人文景觀,優先發展成為生活岸線和旅游景觀。保護護岸植被,嚴禁非法采砂,加強對侵蝕岸段的治理和保護。
(四)提升海洋減災防災能力
加強海洋防災減災預警體系、防控體系、應急體系和保障體系建設,加強相關海域赤潮、臺風、風暴潮等災害監測、預警、預報工作,提高災害應急反應能力。完善海洋生態環境監測系統與評價體系,加強海洋研究、監控和預報,開展海灣數值模擬與環境研究,合理確定生態環境承載范圍內的圍、填海規模,確保灘涂資源得到科學合理有序開發,建立健全海洋資源監測制度;依法對海洋資源開發利用進行環境影響評價,確保在海洋資源開發的同時保護海洋生態環境。
六、海洋經濟發展的配套政策與保障措施
(一)貫徹海西戰略與海洋戰略,推動海洋經濟體制機制創新
全面貫徹國務院關于支持福建建設海峽西岸經濟區和國家海洋戰略,深刻把握歷史機遇,先行先試,創新發展,加強促進海洋經濟發展的政策和法規建議,逐步消除制約海洋經濟發展的突出矛盾和影響海洋經濟發展的體制機制障礙。
健全協商機制,加強對海洋資源開發的協調管理。發揮海洋管理協調領導小組對海洋開發全局的基礎性、綜合性管理功能,建立適應海洋經濟發展要求的行政協調機制,加強對全市海洋經濟重大決策、重大工程項目的協調以及政策措施的督促落實,使海洋資源在聯動中開發,在聯動中規范,保障海洋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圍繞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和海洋管理模式,逐步建立起政府引導、市場運作、陸海統籌、集約利用、可持續發展的海洋資源開發保護與綜合管理體制機制。力爭在海洋資源開發管理機制、海洋公益服務能力建設的體制等方面有所創新。完善海洋資源有償使用制度,探索建立統一、開放、有序的海洋資源初始產權有償取得機制,推進海洋資源進入產權交易市場交易,對海域、港口岸線、無居民島嶼等資源的經營性開發實行使用權公開招標、拍賣、掛牌,推進有序開發。簡化重點項目海域使用審批手續,實行全過程跟蹤服務。建立健全海洋生態補償機制,對海洋生態損害補償索賠的責任主體、賠償范圍及標準、程序、以及補償賠償金的使用管理等進行明確界定。
(二)構建科技興海平臺,強化科技興海能力建設
建設“廈門國家海洋研究中心”,推進科技興海全面發展。由廈門市政府牽頭,聯合海洋三所、廈門大學、集美大學、海洋職業學院、省海洋所、省水產所、市海洋與漁業研究所等重要的海洋科研院所,以及浙、粵、臺灣和東亞地區的海洋科技力量,組建理事會、專家咨詢委員會和基金會,通過共建、區域性合作、戰略性聯盟和平臺建設等不同形式,形成優勢互補的海洋區域性創新集群。擬先以廈門為主建設“廈門海洋研究中心”,再以該中心作為日常機構,向省和國家有關部門申報爭取成立廈門國家海洋研究中心,以大幅度提高廈門海洋科技創新能力,成為圍繞海西戰略、支撐海洋經濟發展的產業技術和海洋管理技術研發的重要基地,海洋產業發展的中試基地和孵化器;海洋科技國際交流的中心,匯聚國內外海洋科學家和培養高層次人才的載體。
在應用基礎研究和高新技術開發上形成創新鏈條,創造出自主知識產權的科技成果,引領與支撐海洋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發展,逐步形成新的經濟增長點和產業集群。組織對共性海洋技術、關鍵海洋技術和前瞻性海洋技術進行研究開發,加強科研創新能力建設,實現重大海洋科技的創新與突破,引領海洋經濟快速健康發展。
有重點、有步驟地建設具有產業特色、產學研緊密結合的成果轉化平臺。按產業布局要求,鼓勵企業、投資機構和高校、科研院所根據產權多元化、運作市場化的原則共同組建合作實體,以產業鏈長、帶動力強的科技成果轉化項目為主建立專業園區或特色產業基地,對海洋領域重點實驗室、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和工程實驗室的建設給予傾斜。建立多元化海洋科技投入機制,加快構筑以自主研發為核心的海洋科技創新體系。
建立和完善以科研中試和成果轉化為主的科研示范基地,形成科學研究院所--技術開發中心--科研示范基地協調發展的海洋科技產業發展體系。搭建海洋科技成果轉化、產業化的重要平臺和載體,熟化實驗室成果,促進我市海洋高新技術產業化的發展。
1、凡本網注明“來源:***(非前瞻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2、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
征稿啟事:
為了更好的發揮前瞻網資訊平臺價值,促進諸位自身發展以及業務拓展,更好地為企業及個人提供服務,前瞻網誠征各類稿件,歡迎有實力機構、研究員、行業分析師、專家來稿。(查看征稿詳細)
李明俊:重磅!2025年中國水下機器人行業政策匯總及解讀(全)
國家及地方出臺的一系列水下機器人政策,已構建起全...[詳細]
- 袁業:2025年中國電力行業細分市場現狀分析
- 鄭晨:【全網最全】2025年靶材產業上市公司全方位對比
- 成招榮:預見2025:《2025年中國中硼硅玻璃行業全景圖譜》
- 蔡志濠:【干貨】無人駕駛物流車產業鏈全景梳理及區域熱力地圖
- 施馨童:2025年中國包裝上游產業細分市場分析
- 吳小燕:中國商業遙感衛星行業競爭格局及市場份額(附市場集中度、企業競爭力分析等)
- 劉海晶:中國礦用機器人行業投融資及兼并重組分析(附投融資事件、產業基金和兼并重組等
- 蔣金成:女性觀眾是大型演唱會的主力,觀眾社交觀演屬性突出
- 曾鏵:2025年中國火鍋行業消費市場分析
網友評論
0評論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前瞻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