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礦產資源總體規劃(2008~2015年)
(二)調整礦產資源開發利用結構
按照“控制總量、提高質量、增加效益、減少污染”的方針,進行礦產資源開發規模結構、產品結構和技術結構調整。
1.調整企業規模結構
按照礦山開采規模必須與礦區儲量規模相適應的原則,制定北京市礦山最低開采規模標準。到2010年底,全市各類固體礦山總數由2007年的241個減少到90個以內,大中型礦山占礦山總數的比例提高到60%以上。2015年生態涵養保護區內的固體礦山,除保留部分大中型礦山企業外,將嚴格限制并逐步關閉區內其它固體礦山企業。
煤炭:合理制定煤炭資源整合方案,繼續加大小煤礦的關閉及整合力度。提高礦井單井生產能力,實現規模經營,經整合形成的礦井規模不得低于15萬噸/年。2010年礦山數量壓減40%以上,礦山總數控制在30個以內。2015年礦山總數控制在25個以內。
鐵礦:礦山最低開采規模不得低于10萬噸/年,2010年礦山數量壓減25%以上,礦山總數控制在8個以內。2015年礦山總數控制在5個以內。
石灰巖礦:礦山最低開采規模不得低于30萬噸/年,2010年生產礦山總數控制在30個左右。2015年生產礦山總數控制在10個左右。
地熱:2010年地熱開采井控制在210眼,回灌井控制在50眼,備用井、觀測井等其他地熱井控制在133眼;2015年地熱開采井控制在241眼,回灌井控制在75眼,其他井控制在154眼;2020年,規劃區內地熱井總數達到540眼左右。從2010~2020年,每年控制新增地熱井15眼左右。
對不符合礦山最低開采規模標準、布局不合理、采選技術落后和資源破壞浪費嚴重以及造成生態環境惡化的生產礦山,依法進行“關停并轉”。對現有礦山分期分批調整、改造,減少礦山企業的數量和總體開采規模,實現礦山的規模化開采和集約化經營。
2.調整產品結構
鼓勵礦山企業根據市場需求調整產品結構,大力發展無污染、附加值高的深加工產品和礦產替代產品,提高資源開發的經濟效益和環境效益。鼓勵生產以煤矸石和磚瓦用頁巖為原料的新型墻體材料—頁巖磚,替代水泥磚和粘土磚。加大非金屬礦產深加工產品的研發力度,發展環保、優質和高效產品。鼓勵水泥生產企業生產水泥深加工產品和新型水泥制品,推廣生產和使用高品質復合水泥、粉煤灰水泥及特種水泥。
3.調整技術結構
鼓勵礦山企業加強技術創新和升級改造,推行先進適用的采選及精深加工技術,逐步淘汰落后的設備、技術和工藝。提高煤炭入洗率,發展潔凈煤技術。開展鐵礦選礦工藝流程優化試驗研究,提高鐵礦選礦回收率,降低能耗水平。推廣充填法采礦工藝以及低廢、無污染和零排放的礦山清潔生產技術。大力推進礦山廢石、尾礦的綜合利用和循環利用技術研發和設備改造,加強礦山資源綜合利用,減少廢物排放。
三、強化礦產資源節約與綜合利用
北京市礦產資源節約與綜合利用的重點是煤炭、鐵礦等礦產資源的開發利用,煤炭、鐵礦、石灰巖等采選過程中產生的廢石(矸石)、尾礦,以及地熱、淺層地熱能循環利用等。
(一)提高礦產資源開發利用水平
提高固體礦產資源開采回采率和選礦回收率。鼓勵和支持礦山企業采用新工藝、新技術,通過技術的創新和開采方式的改革提高煤炭的回采率,開展鐵礦安全、高效開采新工藝研究,采用新設備,提高鐵礦的選礦回收率。規劃期內,煤炭的采區回采率和鐵礦的選礦回收率提高2~4%。
提高地熱、淺層地熱能資源開發水平。采用熱泵、變頻器、自動控制等先進技術,提高地熱開發水平。加強以地源熱泵技術為主的科技研發工作,提高淺層地熱能開發水平。
推廣地熱綜合利用模式。建成小湯山地熱田采、灌均衡的地熱開發利用模式及自動化開采動態監測系統,推廣南宮村地熱節約與綜合利用模式,進行梯級開發和集約化開發,進一步提高地熱綜合利用效率。
(二)拓展礦山廢物、尾礦資源綜合利用途徑
金屬礦產方面,以鐵礦尾礦和廢石的再選及綜合利用為重點,通過技術創新,擴大尾礦再選回收規模,拓展綜合利用途徑,提高綜合利用水平;非金屬方面,以石灰石廢石、煤矸石的綜合利用為重點,鼓勵企業使用石灰石廢石做混凝土骨料和無機混合料等綜合利用方式,充分利用煤矸石制磚、發電等多種途徑,提高資源化利用水平。
研究并推廣礦產資源綜合利用技術。大力推廣礦山尾礦、廢石機制人工砂的新工藝,以人工砂石替代天然砂石。研究開發鐵礦尾礦再選、鐵礦廢石綜合利用的新技術、新設備;研究推廣礦業廢水處理和回水利用技術、廢氣減排與利用技術等。
1、凡本網注明“來源:***(非前瞻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2、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
征稿啟事:
為了更好的發揮前瞻網資訊平臺價值,促進諸位自身發展以及業務拓展,更好地為企業及個人提供服務,前瞻網誠征各類稿件,歡迎有實力機構、研究員、行業分析師、專家來稿。(查看征稿詳細)
李明俊:重磅!2025年中國水下機器人行業政策匯總及解讀(全)
國家及地方出臺的一系列水下機器人政策,已構建起全...[詳細]
- 袁業:2025年中國電力行業細分市場現狀分析
- 鄭晨:【全網最全】2025年靶材產業上市公司全方位對比
- 成招榮:預見2025:《2025年中國中硼硅玻璃行業全景圖譜》
- 蔡志濠:【干貨】無人駕駛物流車產業鏈全景梳理及區域熱力地圖
- 施馨童:2025年中國包裝上游產業細分市場分析
- 吳小燕:中國商業遙感衛星行業競爭格局及市場份額(附市場集中度、企業競爭力分析等)
- 劉海晶:中國礦用機器人行業投融資及兼并重組分析(附投融資事件、產業基金和兼并重組等
- 蔣金成:女性觀眾是大型演唱會的主力,觀眾社交觀演屬性突出
- 曾鏵:2025年中國火鍋行業消費市場分析
網友評論
0評論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前瞻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