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市文化產業發展“十二五”規劃
三、主要任務
(一)建設產業聚集區,推動文化產業集群化發展。加快推進東部新城文化創意產業綜合功能區(以下簡稱成都東村)和區(市)縣文化創意產業區建設和發展,堅持文態、業態、形態、生態有機結合,以產業鏈構建與完善、文化與科技相融合、文化與旅游相結合為導向,提升現有園區、基地的產業承載能力,培育產業集群,提高文化產業規?;⒓s化、專業化水平。統籌文化產業園區、基地的規劃建設,遵循集約發展、突出特色、合理布局的原則,加強規劃在產業集聚發展中的引導作用;實施一批產業特色鮮明、帶動作用明顯、要素組合得當、投入產出平衡、發展前景好的重大項目,提升產業集聚的綜合效益;加快基礎設施的建設和完善,充分發揮區域優勢,為文化產業創造良好的載體條件;優化產業發展環境,搭建投融資、技術研發、產業交流和產品展示交易等公共服務平臺,提高產業集群化發展水平。
專欄1 “十二五”期間重點發展的文化產業聚集區
1. 成都東村
規劃范圍:西至沙河,北至成渝高速五桂橋段及成洛路,東至繞城高速,南至老成渝路三環路內段及成龍路南側,涉及成華區、錦江區和龍泉驛區部分區域,總面積約41平方公里。
總體定位:以發展文化創意產業為主的現代服務業和城市商業副中心。
發展目標:以文化創意產業為主要特征,將文化產業與城市形態完美結合,融合智能化和低碳環保理念,具有獨特的城市風貌和文化韻味,充分展示創意設計的“城市中的城市”,建成全國一流、國際知名的文化創意新城。
發展思路:以創意化、數字化、國際化為導向,率先引入或孵化前瞻型業態,重點發展傳媒、影音娛樂、動漫游戲、文博藝術、創意設計、數字出版等優勢領域,努力占據產業高端,培育核心競爭力,實現產業集聚效應、規模效應和品牌效應。
2. 區(市)縣文化創意產業區
成都高新區:以文化科技為主的文化創意產業區。
錦江區:以創意設計為主的文化創意產業區。
成華區:以數字音樂為重點的文化創意產業區。
青羊區:以文博旅游為主的文化創意產業區。
雙流縣:以動漫為主的文化創意產業區。
都江堰市:以文博旅游為主的文化創意產業區。
大邑縣:以文博旅游為主的文化創意產業區。
(二)培育和壯大市場主體,提升文化產業的競爭力和活力。做大做強國有文化集團,鼓勵和引導非公有制文化企業健康發展。扶持本地骨干企業,引進國內外知名企業和機構,重點扶持一批文化領軍企業,培育一批特色鮮明、創新能力強的文化科技企業,提高全市文化產業市場主體的數量和質量。鼓勵有實力的企業跨地區、跨行業、跨所有制兼并重組,培育文化產業戰略投資者。支持企業加大對技術裝備和科技研發的投入力度,注重品牌塑造、維護和推廣,引進核心創意人才、高端技術人才和經營管理人才,提高文化產業市場競爭力;大力發展中小文化企業,完善新創企業孵化服務,引導企業把握技術應用和消費市場的發展趨勢,鼓勵企業進行產品研發和市場拓展,完善和創新商業模式,開展產業配套協作,提升中小文化企業的專業化程度和經營管理水平,增強文化產業發展活力。
(三)構建產業品牌體系,擴大文化產業品牌效應。以產品、企業、園區、名人為支撐,構建文化產業品牌體系,擴大資本聚集、消費導向、產業示范和利潤增長等多重文化產業品牌效應。以文化與旅游結合為導向,有效挖掘城市物質文化與非物質文化資源內涵,塑造一批具有良好知名度和美譽度,能夠占有較高市場份額的特色文化品牌產品;以傳媒、文博旅游、演藝娛樂、創意設計、動漫游戲為重點,培育一批能夠吸納先進要素,引導市場選擇,具有核心競爭力的文化品牌企業;以產業園區、特色街區、藝術聚落為重點,打造一批具有產業示范效應和聚集效應,對城市經濟具有帶動效應的品牌園區;以文學家、藝術家、設計師、企業家為重點,形成一支具有較高知名度和影響力,代表行業領先水平的高層次文化人才隊伍。
(四)發展城市特色文化產業,培育文化消費新熱點。抓住舊城改造的機遇,發揮歷史文化遺產資源豐富的優勢,以文化與商業融合為導向,打造文化產業特色街區。發掘歷史文化保護區的文化資源,改造利用老工業廠區,創新商業模式,開發特色文化體驗消費,拓展大眾文化消費市場,提供個性化、分眾化的文化產品和服務,培育新的文化消費增長點,實現城市更新、文化傳承和產業發展的有機統一。發揮市域旅游資源豐富的優勢,積極發展差異化的特色文化旅游產品,促進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傳承與旅游相結合,發揮旅游對城市文化消費的促進作用。
(五)健全文化產業發展平臺,優化產業發展環境。建立完善產權交易、投融資、節慶會展、人才培養和企業孵化等服務平臺,營造良好的產業發展環境。支持成都文化產權交易所規范化發展,健全文化產權交易平臺;鼓勵金融機構積極參與推動文化產業發展,創新適合文化企業和文化項目的金融產品和服務,建立文化企業和項目信貸融資評估機制。建立成都文化產業投資基金,引導社會資本投資參與產業發展,健全文化產業投融資平臺;依托中國成都國際非物質文化遺產節、成都雙年展等節慶會展,培育城市文化節會品牌,促進成都與國內外的文化交流,提升節會平臺的國際化水平;依托本土高校、職業培訓機構等多層次教育資源,鼓勵開展校企合作,建設文化產業人才實訓基地,搭建滿足企業需要的人才供給平臺;依托文化產業園區基地,搭建文化產業孵化器,完善中小企業孵化服務。
1、凡本網注明“來源:***(非前瞻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2、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
征稿啟事:
為了更好的發揮前瞻網資訊平臺價值,促進諸位自身發展以及業務拓展,更好地為企業及個人提供服務,前瞻網誠征各類稿件,歡迎有實力機構、研究員、行業分析師、專家來稿。(查看征稿詳細)
當前,隨著人工智能和算法的不斷發展,無人駕駛物流...[詳細]
- 施馨童:2025年中國包裝上游產業細分市場分析
- 吳小燕:中國商業遙感衛星行業競爭格局及市場份額(附市場集中度、企業競爭力分析等)
- 劉海晶:中國礦用機器人行業投融資及兼并重組分析(附投融資事件、產業基金和兼并重組等
- 蔣金成:女性觀眾是大型演唱會的主力,觀眾社交觀演屬性突出
- 曾鏵:2025年中國火鍋行業消費市場分析
- 李佩娟:2025年中國及31省市母嬰行業政策匯總及解讀(全)
- 廖子璇:2025年中國口腔種植市場供給分析:高水平口腔醫師供不應求
- 前瞻產業研究院:2024年中國洗衣機行業市場規模約1600億元 零售市場均價約1000元/臺
- 李明?。?/b>【干貨】2025年絲綢產業鏈全景梳理及區域熱力地圖
網友評論
0評論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前瞻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