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交通運輸“十二五”發展規劃
(三)安全應急。
1.提高安全水平。繼續改善農村公路安全技術狀況;完善營運車輛、運輸船舶定期維護檢測制度,健全企業安全評價體系,強化對貨運企業、貨運站安全生產的監督;在省、市、縣三級運管部門建立GPS監控中心,及時發現、處理企業和車輛在安全管理方面存在的問題;加強源頭治超工作,加快治超站點的標準化和信息化建設;建設省、市水上搜救指揮中心,重點航道、湖區建設一批水上安全搜救基地和水上安全管理系統;繼續加快渡口標準化建設;建設全省危險品船舶運輸監管系統。
2.提高應急保障能力。盡快建立省級道路運輸應急保障組織指揮機構,構建省、市、縣三級道路運輸應急保障體系,并實現與交通運輸部交通應急體系有效銜接;制定交通運輸應急能力建設規劃,合理規劃省級應急救援和運輸保障隊伍布局,擴大應急救援和運輸保障覆蓋面;建立健全應急物資儲備保障制度,改善應急保障裝備;加強對高速公路和重要干線公路日常監控設施建設,基本實現對重點區域和重點路段的監控監測。
(四)節能環保綠色工程。
1.優化交通用能結構。實施公交優先發展戰略,加快建設公交專用道,大力發展城市快速公交,適度超前發展軌道交通,引導更多公眾選擇公共交通;合理配置運力資源,提高班線客車、貨運車船實載率;提高運輸組織化程度,積極推進多式聯運、甩掛運輸等高效運輸組織方式。建立運輸企業節能管理制度,宣傳和培訓車輛節能駕駛技術,推廣船舶節能駕駛技術、港口裝卸設備節能操作技術。
2.使用環保運輸設備。鼓勵發展低耗、高效、環保的運輸裝備。加大推薦車型的推廣力度,淘汰一批老舊車輛和高油耗車型,推廣天然氣動力等節能環保型車輛。優化船舶運力結構,促進船舶大型化、標準化。嚴格執行車輛燃油消耗量限值標準,嚴格禁止不符合標準要求的車輛繼續從事道路運輸經營活動。
3.堅持資源節約和循環利用。將低碳理念貫穿于交通基礎設施規劃、設計、施工、運營、養護的全過程。優化設計施工方案,提高公路建設用地效率。加強材料回收利用和其他再生利用技術,改進施工工藝,減少資源占用、能源消耗和材料使用。提升基礎設施的耐久性,最大程度地減少基礎設施全生命周期的碳排放。
4.推廣低碳交通技術。加快交通基礎設施、運輸裝卸設備節能減排技術的應用和推廣。推廣溫拌瀝青技術、瀝青冷再生技術等低碳鋪路技術及隧道智能通風照明控制技術,推行隧道“綠色照明工程”。強化內河港口節能科技創新和推廣,加快“油改電”技術改造工作。推進城市公交和出租車輛的“油改氣”工作。
(五)科技信息創新工程。
1.增強科技創新能力。開展科技攻關。部省聯動,圍繞安徽省交通運輸發展的關鍵問題,實施重大科技項目專項攻關計劃,形成一批具有國際先進、國內領先的科技成果。
開展技術創新。結合地方交通需求,充分調動行業力量,在交通領域開展科技創新,力爭取得重要突破,提升交通運輸發展的科技含量。
加強科技成果推廣力度。依托行業協會,設立交通運輸科技成果推廣中心;實施科技成果推廣計劃,設立專項資金,支持科技成果推廣;健全促進成果推廣的動力機制,鼓勵建設單位采用先進的科技創新成果。
統籌推進重點科研基地、科技創新團隊建設。建設行業重點實驗室和安徽交通運輸信息技術行業研發中心;培育1—2個在全國具有較大影響力的創新團隊,培養一批學術帶頭人和優秀中青年科技人才。
全面提升交通從業人員科研、業務、管理水平。實施安徽交通職業技術學院“國家骨干高職院校”建設項目,為交通行業培養生產、建設、管理、服務第一線的高素質技能型專門人才;積極拓展渠道,通過多種形式提高現有人員的業務技能和管理水平,促進交通行業基層員工知識和技術不斷更新。
加強科技信息共享平臺建設。繼續推進安徽交通科技信息資源共享平臺建設,充分整合、利用省內各類交通科技信息資源。建立安徽交通運輸科技數據中心,建成鏈接國家有關部門、覆蓋安徽全省的交通運輸科技信息資源共享網絡。
專欄6:科技創新體系建設重點
科技項目專項攻關:馬鞍山大橋建管養、安徽高速公路擴改建、平原高速公路建設、蕪申運河建設等關鍵技術開發及應用,皖江城市帶綜合運輸關鍵技術研究與示范等。
重點科研基地、科技創新團隊建設:立足安徽省在橋梁、公路和材料等領域科技研發的比較優勢,培育建設1—2個安徽交通運輸行業重點實驗室。
依托重點科研基地、重大科研項目和重點建設工程,培育1—2個在全國具有較大影響力的創新團隊。培養5名在全國具有較高知名度的學術帶頭人,培養選拔50名左右具有較強實踐與創新能力的優秀青年科技人才。
2.加強信息化建設。
(1)加強行業管理信息系統建設。建設行業信息專網。充分利用、整合已有的網絡資源,統一設計和建設覆蓋省、市、縣政府交通運輸主管部門、行業管理部門,以及基層站所、移動巡查車船、重點企事業單位等的交通運輸行業信息專網。
建設交通運輸數據中心。充分利用已有的行業基礎數據資源,構建省、設區市兩級交通運輸數據中心。兩級數據中心通過省—市數據管理與交換平臺共享數據。
建立健全應用支撐平臺。根據資源整合、業務協同的原則,統一開發利用相關應用支撐軟件,形成行業應用支撐平臺;建設和完善公路管理、高速公路管理、道路運輸、港航海事四大業務管理信息平臺;建設安全監管與應急指揮平臺,滿足“監管到位、協調聯動、上下貫通、左右銜接、響應迅速、處置有效”的要求;完善高速公路聯網不停車收費系統。
(2)加快政府公共服務信息平臺建設。充分利用數據中心的信息資源,接入民航、鐵路、氣象等部門提供的相關信息,通過多種方式提供出行信息服務。整合省市等交通運輸管理部門的行政許可網上辦理系統,建立行政許可網上綜合辦理系統,全面實現行政許可事項網上辦理。建立綜合客運運輸樞紐信息服務系統、物流公共信息服務系統、航運綜合信息服務系統,向公眾提供準確、及時的公共服務信息。
(3)引導企業廣泛應用信息技術。制定企業信息化建設標準,規范企業信息化建設。鼓勵貨運企業應用無線射頻識別等新技術,提高運輸生產的智能化程度。支持客運企業提供“一卡通”服務。穩步推進道路運輸管理信息系統向綜合客運樞紐、物流園區、運輸企業等領域延伸。鼓勵租賃企業加快建立租賃業務信息平臺,探索建立不同租賃企業之間的業務合作及信息共享制度。
1、凡本網注明“來源:***(非前瞻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2、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
征稿啟事:
為了更好的發揮前瞻網資訊平臺價值,促進諸位自身發展以及業務拓展,更好地為企業及個人提供服務,前瞻網誠征各類稿件,歡迎有實力機構、研究員、行業分析師、專家來稿。(查看征稿詳細)
2024年,全國累計發電裝機容量約334862萬千瓦,同比...[詳細]
- 鄭晨:【全網最全】2025年靶材產業上市公司全方位對比
- 成招榮:預見2025:《2025年中國中硼硅玻璃行業全景圖譜》
- 蔡志濠:【干貨】無人駕駛物流車產業鏈全景梳理及區域熱力地圖
- 施馨童:2025年中國包裝上游產業細分市場分析
- 吳小燕:中國商業遙感衛星行業競爭格局及市場份額(附市場集中度、企業競爭力分析等)
- 劉海晶:中國礦用機器人行業投融資及兼并重組分析(附投融資事件、產業基金和兼并重組等
- 蔣金成:女性觀眾是大型演唱會的主力,觀眾社交觀演屬性突出
- 曾鏵:2025年中國火鍋行業消費市場分析
- 李佩娟:2025年中國及31省市母嬰行業政策匯總及解讀(全)
網友評論
0評論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前瞻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