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邀請演講
感謝您的提問
一、共享護士是什么?
共享護士是共享經濟涉及的領域正在不斷擴大發展的產物,以“互聯網 ”的護士線上接單、線下服務模式為主,為患者提供便捷的醫療服務;共享護士模式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看病難”“護理難”等問題。
二、共享護士發展歷程
2016年,一款名為“金牌護士”的APP就正式上線,其中護士上門是其主打產品;
2017年,某醫護上門服務平臺公布了其護士上門的數據。根據對3.2萬名認證執業護士、3萬多名用戶和10多萬份有效訂單的分析顯示,北京、上海占據了總服務份額的50%,其中北京占38%;
截至2017年年底,中國注冊護士總數超過380萬人,其中在基層從事護理工作的護士接近80萬人;醫護比例達到1:1.1,扭轉了醫護比倒置的局面;
2018年6月20日,國家衛健委針對“共享護士”這一新生事物,回應中指出,目前,部分有條件的省市探索開展“共享護士”上門服務,解決了老年人和行動不便患者就醫難的問題,給老百姓帶來了便利,同時也為護理服務進入家庭進行了探索。
圖表1:共享護士發展階段
三、共享護士發展現狀
——注冊護士總數不足,市場需求缺口大
據原國家衛計委的統計,目前我國2.22億老年人里面近1.5億患有慢性病,其中91.2%的已故老人死于慢性病;阿爾茨海默病(俗稱老年癡呆)患者高達700多萬人;失能和部分失能老人近4000萬,完全失能老年人近1000萬人,預計2050年失能老人將達到9750萬。而另外一組數據顯示,全國注冊護士總數只有380萬人。
圖表2:2014-2050年全國失能半失能老人數量(單位:萬人)
圖表3:2013-2017年全國注冊護士總數(單位:萬人)
——資本市場反應冷淡,獲投企業稀少
“共享護士”誕生以來,資本市場對這一新興領域反應頗為冷淡。我國居家護理市場大概有十幾家規模較大的企業,包括金牌護士、福壽康、千家萬護等,但是截止至目前,僅有寥寥可數幾家企業獲得了融資,且多為天使輪或Pre-A輪,融資最多也僅為3000萬元左右。
圖表4:2014-2018年涉及護士上門領域企業融資情況(單位:萬元)
四、國外“共享護士”經驗借鑒
(1)澳大利亞——護士在醫院與醫院之間共享
據介紹,澳大利亞確實有護士上門的服務,但他們仍然隸屬于某個診所、某個醫院或某個私人醫師。如果護士不慎在私人家庭中造成醫療事故,醫療機構同樣需要負責。
比如當晚上或節假日診所都關門時,患者需要醫生協同護士來家中診斷,可以通過撥打求醫熱線尋求幫助。醫生會帶著護士直接上門,在這種情況下,所有的護士是協同醫生上門診療,并非獨立的個體,只不過服務的地點從診所轉到私人家中而已。
此外,澳大利亞也的確存在“共享護士”這一做法,而且已經有幾十年甚至更久遠的歷史了。不過這類“共享護士”不是上門服務,而是在醫院和醫院之間共享。因為澳大利亞護理專業人才奇缺,常年需要從英美等國以及全球吸納優秀的護理人才。這種情況下,一些護士并非隸屬于某家醫院,而是被整個地區的公立、私立醫院所共享。具體的做法是護士中介制度。中介負責為自己名下的共享制護士進行排班。因為護士需要持牌上崗,對自己的工作負責,所以雖然其工作崗位經常流動,但從服務質量和專業程度上來看,他們絕對不亞于任何一個長期工護士。
(2)日本——醫療制度原本就設有上門服務
在日本的醫療制度當中,本就設有上門服務這一環節。日本可提供上門檢查的醫院和診所多達2000個左右,可上門護理的機構近6000家。
據介紹,日本的醫療制度中,設有上門服務這一環節。可提供的服務主要分為三種:第一種是由醫院、診所等機構直接提供上門檢查、出院后復查等服務;第二種是由這些機構派出護士進行上門護理;第三種是由這些機構委托藥店上門指導藥劑管理。受傷在家、需要繼續接受治療的患者,患晚期惡性腫瘤、疑難雜癥的患者等可以接受這些服務,相關費用可以走保險。
上門醫療服務的保險分為兩種:一種是醫療保險,面向不方便到醫院、需要在家接受持續治療的病人,原則上每周最多三次。第二種是護理保險,面向需要在家接受護理和指導的患者,護理周期最多為每月一次,一次最長14天。面向晚期惡性腫瘤病人提供的服務通常沒有時間和次數的限制。目前很多老年人愿意選擇在自己家中自然死亡,因此上門提供的臨終護理愈發重要。
(3)美國——“護士上門”已有百年歷史
美國有專門的“探訪護士”服務,“探訪護士”機構有盈利的,但從這種服務的起始到現在,大多數“探訪護士”服務提供者一直都是非營利慈善組織。美國國內公認的最大非營利居家醫護機構“紐約探訪護士服務”,起源于1893年一名護士在紐約市下東區發起的“亨利街避護所”。自1893年至今,美國規制醫療行業的法律與行政規制體系從無到有、由疏而密,但“亨利街避護所”經營到1944年后分割出直至今日的“紐約探訪護士服務”,其間從來沒有被當作不安全的非法游醫打壓禁止。“紐約探訪護士服務”不斷接受來自慈善界和政府的配合,規模不斷擴大,1895年提供上門醫護的護士連創始人在內只有8個,到現在有將近提供上門醫護的13000名專業醫務人員———注冊護士、康復治療師、社工、注冊營養師、執照護理員。
美國的“上門護士”不止能提供輸液注射,服務項目從傷后理療到孕前護理到艾滋醫療無所不包,服務項目涵蓋廣泛不亞于正規診所。普通上門醫護公司的基礎服務項目與“紐約探訪護士服務”的大同小異,除了洗澡梳理照料衣食等護工服務類的“個人護理”,還有診療類的“專業護理”:注射(輸液治療)、傷口護理、監測生命體征、心肌病發治療、血栓治療等,與重病康復后的理療等服務。大型上門醫護機構除了這些基礎服務還有其他特色項目,比如“紐約探訪護士服務”還與市政府相關部門合作推出“護士家庭合作計劃”,針對低收入懷孕婦女提供免費的孕前探訪與護理服務。另外“紐約探訪護士服務”還推出“艾滋病特殊需求計劃”,為艾滋病帶病原者或患者提供全面醫療護理。關于這些上門醫護服務,美國輿論中大多是好評。
美國“上門護士”的賬單從1909年開始就能用私人醫保支付,1997年后可以用官辦醫保支付。1909年時,“亨利街避護所”與“大都會人壽保險”公司合作,說服保險公司給付被保險人的上門護理費用。除了通過病人自己的私人保險付賬以外,1997年《平衡預算法》通過后,如果病人需要在家獲得非全天時的醫療或護理服務、矯治等,即使病人未曾住院也可以用官方經營的醫療保險項目支付費用。不再把住院作為條件后,不管是慢性長期護理還是急癥后護理的上門醫護服務,事實上進入了官方醫療保險的覆蓋范圍。只要個案符合官方醫療保險的給付條件,并經職業醫師開立醫囑,即可用官方層面的醫療保險支付上門醫護的賬單,無上門次數及頻率的限制。

掃一掃
下載《前瞻經濟學人APP》進行提問
與資深行業研究員/經濟學家互動交流讓您成為更懂行業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