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邀請演講漁業在我國擁有悠久的歷史,近40年來,我國漁業科技實現了快速發展,與國際先進水平相比差距明顯縮小。《"十三五"全國遠洋漁業發展規劃》公布的數據顯示,我國遠洋漁業產業規模進入世界前列。我國遠洋漁業自1985年起步以來,持續較快發展,尤其是"十二五"期間取得了跨越式發展,裝備水平和整體實力顯著提升。截至2016年底,全國遠洋漁業企業162家,比2010年增長46%;遠洋漁船近2900艘(含在建漁船),作業船數比2010年增長66%;遠洋漁業總產量199萬噸,比2010年增長78%。作業海域涉及42個國家(地區)的管轄海域和太平洋、印度洋、大西洋公海以及南極海域。其中,公海作業漁船1329艘,占世界公海作業漁船的6%,產量132萬噸,占世界公海漁業產量的12%,船數和產量均居世界前列。行業快速發展的同時,面臨著不少問題。綠色和平2017年發布的《中國海洋幼雜魚捕撈現狀及對中國可持續漁業發展的啟示》顯示,保守估計,包括各種捕撈類型在內,中國近海漁獲物中30%為體型過小、種類太雜而無法食用的"幼雜魚",每年的總重量接近400萬噸,超過日本全國一年的海洋捕撈產量。2018年12月9日,中國農業部漁業漁政管理局副局長韓旭在北京表示,中國一方面需要發展漁業來改善人們食物的營養成分、解決食物供給問題,另一方面也需要管理和控制漁業、不讓漁業破壞海洋生態——中國可以在這兩方面為世界提供一個"中國方案"。漁業過度捕撈已經成為全球最嚴峻的海洋問題之一。聯合國糧農組織統計全球90%的魚類資源已經遭到過度捕撈或充分捕撈,漁業資源的衰退將對數億依賴海洋為生的人口的糧食和生計帶來威脅。作為海洋捕撈量占世界總量18%的全球最大漁業國家,中國也面臨著嚴重的過度捕撈。中國農業部的數據顯示,目前中國海洋捕撈產量為1300多萬噸,按此比例估算,幼雜魚的總重量接近400萬噸,超過日本全國一年的海洋捕撈產量,遠超過漁業專家建議的800-900萬噸的最大可捕量。此次韓旭副局長提出的"中國方案",正是為了應對和緩解持續數十年的過度捕撈,給中國近海海洋生物多樣性和海洋生態系統提供喘息和恢復空間。這個方案提出了三個具體的目標:一、到2020年,將中國的捕撈能力降低15%,其中漁船數量減少2萬艘、漁船馬力削減150萬千瓦;二、削減309萬噸捕撈產量,將捕撈總量控制在1000萬噸以下;三、對非法、未報告、未受管制的捕撈行為(以下簡稱IUU捕撈)采取"零容忍"態度。《"十三五"全國遠洋漁業發展規劃》則提出到2020年,全國遠洋漁船總數穩定在3000艘以內,漁船專業化、標準化、現代化程度顯著提升。年產量230萬噸左右,遠洋漁業自捕水產品運回國內比例達65%以上。嚴控并不斷提高企業準入門檻,遠洋漁業企業數量在2016年基礎上保持"零增長",培育一批有國際競爭力的現代化遠洋漁業企業。增強科技支撐,提升產業創新與競爭力。產業鏈建設取得重要進展,建成一批遠洋漁業綜合基地。遠洋漁業管理體系進一步完善,涉外違規事件得到有效遏制。業內人士分析認為,這些針對海洋捕撈產量和漁船數量功率舉措落實到實處將有助于海洋生態恢復,與此同時給漁業捕撈帶來正增長。

掃一掃
下載《前瞻經濟學人APP》進行提問
與資深行業研究員/經濟學家互動交流讓您成為更懂行業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