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邀請演講
你好,歡迎提問,希望以下回答可以幫助到你
居民儲蓄,是指個人將屬于其部分收入或者外幣存入儲蓄機構。發展儲蓄業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促進國民經濟比例和結構的調整,可以聚集經濟建設資金,穩定市場物價,調節貨幣流通,引導消費,幫助群眾安排生活。居民儲蓄率是指儲蓄率指個人可支配收入總額中儲蓄所占的百分比,是反映一個國家(或地區)儲蓄發展水平的重要指標。它指儲蓄存款的增加額占城鄉居民、單位職工貨幣收入的百分比,可借以分析和研究一個地區城鄉居民或一個單位職工在一定時期內,參加儲蓄的意愿和趨勢,是制訂儲蓄計劃的一項重要依據。
國家統計局對居民儲蓄率的計算方式做出了詳細解釋,居民儲蓄率可以通過統計年鑒中的中國資金流量表中相關數據計算得出,計算公式為“居民儲蓄率=住戶部門總儲蓄/住戶部門可支配收入”。
圖表1:國家統計局對居民儲蓄率計算方式的解釋
根據國家統計局對居民儲蓄率的定義以及計算方式,通過對相應數據進行計算可以得出,我國近二十年居民儲蓄率整體上呈現波動上升的趨勢,峰值為2008年的51.8%。但是,近年來我國國民儲蓄率及居民儲蓄率都表現出了明顯的下降趨勢。2000 年至 2008 年前后,我國儲蓄率曾經歷了一個快速上升的階段。國民儲蓄率從 2000 年的35.6%飆升至2008年的51.8%,增加了16.2個百分點;而居民儲蓄率從2000年的28.2%上升到 2008 年的 37.3%,增加了 9.1 個百分點。之后,我國儲蓄率開始緩慢下降,國民儲蓄率于 2011 年跌至 50%以下,2018年我國居民儲蓄率為44.91%,相比于 2008 年累計下降了6.89 個百分點。這種下滑趨勢還將持續下去。IMF預測,2023年中國國民儲蓄率將降至41.61%,較歷史峰值下滑10個百分點。
圖表2:我國居民儲蓄率與國民總儲蓄率對比(單位:%)
造成儲蓄率下滑的原因有很多,主要原因有四,第一,人口老齡化是儲蓄率下滑的長期推動力。一般而言,老年人在國民經濟中屬于“消費型”人口,老齡化社會的到來必然會提升居民的消費率,降低儲蓄率。事實上,正是在2009年我國15-64歲人口比重達到峰值逐步下降之后,國民儲蓄率出現了幾近同步的下行趨勢。不僅僅是中國,同樣因為高儲蓄率聞名于世的日本,其國民儲蓄率在1991年到達高點34.2%之后,開始震蕩下行,并于2016年達到歷史最低點(27.3%)。在此期間,日本家庭凈儲蓄率甚至在2014年出現了歷史罕見的負值,這說明日本家庭部門作為一個整體處于“入不敷出”的狀態,而這一時期,正是日本老齡化社會加速到來的階段。
第二,超前消費和借債消費的文化日漸盛行。消費和財富觀念的轉變,使得超前消費被普通家庭廣為接受,借錢渠道增多,又使得超前消費變得唾手可得。然而,超前消費是在透支未來的錢,必然會使當期負債增加,杠桿率上升。央行統計的數據顯示,2018年末,銀行信用卡待償余額為6.85萬億元,同比增長23.2%,而2008年末僅為1582億元,十年內增長了42.3倍。
第三,居民主動理財意識增強,不再青睞無風險銀行存款。還記得幾年前,阿里支付寶推出余額寶、蘇寧易付寶推出零錢寶,宣告了全民理財的興起。自此之后,普通家庭主動理財的意識不斷增強。與之相伴隨的是,各類金融機構提供了十分豐富的非存款類理財產品。截至2018年末,銀行理財產品余額達到22.17萬億元;證券公司、公募和私募基金等非銀機構的資管業務總規模保持在50.36萬億元的高位;2019年以來股市持續走牛,高風險偏好的投資者存款搬家入市的現象重現。
第四,加杠桿投資房地產,成為居民儲蓄率下降的關鍵因素。過去十年內,全國房價持續上漲,使得購房成為普通老百姓抵抗工資收入實際購買力下滑的不二選擇。許多家庭通過高負債購房“擁抱泡沫”,同時實現了居住和財富保衛戰的雙重需求,也成為房地產泡沫化發展的大贏家。從數據上看,截至2018年末,個人住房貸款余額達到了25.75萬億元,占到了居民總貸款的54%左右,同比增長了17.8%。很顯然,這一增速不僅遠高于居民收入增長速度,也遠在存款增速之上。個人住房貸款大幅增加,使得普通家庭的收入用于還房貸的比例提升,這必然會導致當前和未來較長時期居民儲蓄率的下滑。

掃一掃
下載《前瞻經濟學人APP》進行提問
與資深行業研究員/經濟學家互動交流讓您成為更懂行業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