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D打印賺錢很難 國內基本沒市場
3D打印機
“但跟其他行業不同,3D打印的商業模式中,更考驗企業的創新能力和小批量生產能力。”周建國向記者解釋:企業研發出新的設備后,可能一年賣不了幾臺、投入資金尚未回籠,就有新客戶提出個性化要求。公司需再度投入更多經費進行新品開發,如此一來,資金壓力凸顯。
“如果3D打印真有用,我的‘郭’字倒過來寫。” 富士康董事長郭臺銘的公開放言,正映襯著全球熱炒的3D打印在目前國內商業化應用領域,不及想象中美好的“尷尬”。
7月2日,在逼仄的車間里,武漢濱湖機電技術產業有限公司(下稱“濱湖機電”)總經理周建國無奈表示:“目前,大部分同行生存都很艱難。”作為國內第一批涉足3D打印業務的公司之一,濱湖機電至今虧損年份多過盈利年份。
紫金立德電子有限公司(下稱“紫金立德”)董事長連寧也坦言,“我們目前的現金流和資金結構僅能維持企業正常運轉。”但若要擴大規模、新增投資或回收前期投資成本,基本上不可能。紫金立德被視作國內規模最大的3D打印公司,也是涉足該項技術商業化應用最廣泛的企業。
“3D打印不會達到所謂的第三次工業革命這么夸張。”中國3D打印第一人、清華大學機械工程系博士生導師顏永年指出,但它起碼是對現代傳統制造業的補充,而目前,市場需求也正在放大。
有鑒于此,雖處境艱難,濱湖機電仍在謀劃在武漢本地拿地新增廠房,而紫金立德也正在尋求資本化的方式,解決當前的資金瓶頸。
虧損現實:主要靠出口
濱湖機電簡單的陳列柜上,擺放著用尼龍材料打印出來的水杯、造型獨特的碗,以及將來可以用來打印的披肩。在公司廠房里,3D打印機被放置在空調間內,“每打印一層,機器就會自動往上堆積一層,逐層疊加。一個約8厘米高的杯子,需要花5個小時打印。”公司員工向記者介紹道。
濱湖機電的歷史始于1991年,彼時,華中理工大學(現為華中科技大學)校長、機械制造專家黃樹槐借助學校力量,租賃了華中科技大學一塊1400平方米的廠房,創辦了國內第一批3D打印企業,其主打產品是薄材料疊層快速成型系統。
“從1994年產品開始應用到商業化領域,至今,公司已累計銷售各類規格機器200多臺。”周建國介紹,公司3D打印產品包括lom、LSA、SLS、SLM四種,原料分別使用紙、液態材料、尼龍塑料陶瓷等粉末和金屬材料進行打印。然而,公司至今的盈利狀況并不理想,2012年,營收700多萬元,虧損300多萬元。
從科研院校延伸向商業化市場,是當前中國最主流的3D打印企業模式。“一批有技術的人才,將其科研成果商業化應用,開始市場化運作。”連寧指出。
他所代表的是新興3D打印企業。2007年,連寧攜其團隊掌舵南京紫金立德,該公司由傳統打印機企業江蘇紫金電子集團有限公司與以色列Solidimension公司合資建立,專業生產桌面式三維立體打印機。
但其產能一直處于不飽和狀態。“公司設計的年產能為2萬臺,但實際產出僅1000多臺。”連寧告訴記者,產品在國內還基本沒市場,主要靠出口歐美,內銷和出口的比例為1∶9。
1、凡本網注明“來源:***(非前瞻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2、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
征稿啟事:
為了更好的發揮前瞻網資訊平臺價值,促進諸位自身發展以及業務拓展,更好地為企業及個人提供服務,前瞻網誠征各類稿件,歡迎有實力機構、研究員、行業分析師、專家來稿。(查看征稿詳細)
生豬產業已經演變成農村居民重要收入來源和城鎮居民...[詳細]
- 黃纓杰:重磅!2025年中國及31省市建筑節能行業政策匯總及解讀(全)
- 施馨童:2025年中國智能手環銀發經濟分析:老年群體專用手環市場空間廣闊
- 成招榮:【全網最全】2025年運動服產業上市公司全方位對比
- 李明俊:2025年中國醫療美容細分市場分析
- 柯素芳:【干貨】2025年物聯網芯片行業產業鏈全景梳理及區域熱力地圖
- 李明俊:重磅!2025年中國水下機器人行業政策匯總及解讀(全)
- 袁業:2025年中國電力行業細分市場現狀分析
- 鄭晨:【全網最全】2025年靶材產業上市公司全方位對比
- 成招榮:預見2025:《2025年中國中硼硅玻璃行業全景圖譜》
網友評論
0評論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前瞻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