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炭工業發展“十二五”規劃
1.加強境外煤炭資源開發利用。支持優勢煤炭企業參與境外煤炭資產并購,加大境外煤炭資源勘查開發力度,提高境外權益煤炭產能。鼓勵大型煤炭企業投資境外煤炭加工轉化項目,延伸產業鏈。引導符合條件的企業,結合境外煤炭資源開發利用需要,開展有關基礎設施建設和投資。
2.開展對外工程承包和技術服務。鼓勵大型煤炭企業承攬境外煤礦建設、技術改造以及運營管理,帶動先進技術和大型裝備出口,促進我國煤炭裝備制造業發展。建立境外煤炭裝備制造基地、零配件基地和技術服務中心,提高技術服務水平。
3.拓展煤炭國際貿易。堅持市場化原則,鞏固和發展與主要煤炭資源國長期穩定的貿易關系,鼓勵進口。鼓勵沿海、沿邊地區
拓展煤炭進口渠道,保障進口煤源穩定可靠。北方地區適度出口。
五、環境影響評價
(一)煤炭生產對環境的影響
煤炭生產對環境的影響主要是煤矸石、煤礦瓦斯和礦井水排放,以及采煤引起的地表沉陷。
東部(含東北)地區。
人口稠密、土地資源稀缺,大多數煤礦位于平原地區,主要環境影響是地表沉陷。2015年,東部(含東北)地區產生煤矸石和煤泥1.27億噸、礦井水10.24億立方米、煤礦瓦斯31.12億立方米,形成地表沉陷面積0.93萬公頃。
中部地區。
山西煤炭開發強度大,生態環境較脆弱,主要環境影響是地下水徑流破壞、潛水位下降和地表水減少,煤矸石和煤礦瓦斯產生量大。安徽、江西、河南、湖北、湖南5省主要環境影響是地表沉陷和瓦斯排放。2015年,中部地區產生煤矸石和煤泥3.21億噸、礦井水22.49億立方米、煤礦瓦斯83億立方米,形成地表沉陷面積2.69萬公頃,水土流失面積2.83萬公頃。
西部地區。
除廣西和西南地區外,均處于干旱半干旱地區,水資源缺乏,植被稀少,生態環境脆弱,主要環境影響是地下水徑流破壞、地下潛水位下降和地表水減少,引起地表干旱、荒漠化和植被枯萎,煤矸石和瓦斯產生量大。2015年,西部地區產生煤矸石和煤泥3.52億噸、礦井水38.19億立方米、煤礦瓦斯91.15億立方米,形成土地沉陷面積4.18萬公頃,水土流失面積4.39萬公頃。
(二)預防和減輕環境影響的對策
1.制定規劃,減少污染源點。推進資源整合和兼并重組,建設大型現代化煤礦,提高生產集約化水平,集中排放,集中治理,減少污染源點,降低排放強度。
2.優化設計,減輕環境影響程度。依靠技術進步,采用井下充填、以矸換煤、保水開采等新工藝和新技術,優化設計,減輕對地表水和地下水的破壞,減少煤矸石和礦井水產生量以及采煤引起的地表沉陷等。
3.加強治理,改善礦區生態環境。新礦區、新礦井建設要嚴格執行環境影響評價制度,落實“三同時”和環境保護措施。生產礦區、生產煤礦要按照《清潔生產促進法》的規定,補建環保設施,做到當年排放當年治理,并逐步償還歷史欠賬。加強采煤沉陷區土地復墾利用,發展生物復墾和生態復墾。
4.突出重點,發展循環經濟。加強煤矸石、煤泥、煤層氣(煤礦瓦斯)等綜合利用發電,充分利用煤矸石和粉煤灰等生產新型建材,大力發展井下采空區和地面沉陷區煤矸石充填。加強礦井水綜合利用和達標排放,選煤廠全部實現煤泥水閉路循環。
5.建立機制,促進礦區可持續發展。完善礦區生態環境恢復補償機制、礦區碳匯林綠化機制,明確企業和政府治理責任。制定專項規劃,加大生態環境治理投入。對歷史形成的環境欠賬,中央政府給予必要的資金和政策支持,地方政府和煤炭企業按規定安排配套資金,逐步使礦區環境治理步入良性循環。
(三)環境治理的預期效果
通過實施以上措施,到2015年基本實現規劃提出的環境保護目標,煤炭生產對環境的影響減弱,礦區生態環境惡化的趨勢得到有效遏制。
1.全國環境治理預期效果。2015年,全國煤矸石產生量8億噸,利用量6.1億噸,綜合利用率75%以上;礦井水產生量70.92億立方米,利用量54億立方米左右,利用率75%,達標排放率100%;煤層氣產量160億立方米,基本全部利用;煤礦瓦斯抽采量140億立方米,利用率60%;采煤沉陷面積7.8萬公頃,復墾面積4.7萬公頃。
2.地區環境治理預期效果。東部(含東北)地區采取煤矸石發電、井下充填、土地復墾和立體開發等措施,煤矸石利用率85%以上,礦井水利用率80%,沉陷區土地復墾率超過80%,煤礦瓦斯利用率51%。中部地區采取煤矸石發電、井下充填、地表土地復墾和立體開發、植被綠化等措施,煤矸石利用率77%,礦井水利用率68%,沉陷土地復墾率超過65%,煤礦瓦斯利用率63%。西部地區采取煤矸石發電、井下充填、地表土地復墾和立體開發、植被綠化、保水充填開采等措施,煤矸石利用率達到70%,礦井水利用率達到80%,沉陷土地復墾率超過50%,煤礦瓦斯利用率超過55%。
六、保障措施
(一)加強煤炭行業管理。完善以《煤炭法》為主體的法律法規體系,加強煤炭及相關標準制定和修訂工作。研究制定煤炭工業可持續發展政策措施,健全集中統一、上下協調的行業管理體制,加強煤炭資源、開發、安全生產、經營全過程管理。修訂生產煤礦回采率管理暫行規定,提高資源回采率。建立健全煤炭質量和市場監管體系,完善煤炭清潔利用標準體系,建立清潔煤先進技術認證制度,促進煤炭高效清潔利用。制定煤層氣產業政策、煤層氣開發利用管理辦法,引導和規范煤層氣開發利用。完善煤炭、煤層氣產業協調發展機制,推進煤炭企業與煤層氣企業合作開發利用煤層氣資源。
(二)深化煤炭行業改革。進一步深化國有煤炭企業改革,完善現代企業制度,推進煤炭企業股份制改造,支持大型煤炭企業上市融資、發行債券。積極推進投資主體多元化,鼓勵非公有制經濟參與煤炭生產開發,引導非公有制煤炭企業實施產業升級改造。重點支持煤炭、電力企業聯合重組,鼓勵企業參與運煤通道建設,促進煤電運一體化經營。按照清費立稅的原則,積極推進煤炭稅費綜合改革,完善煤炭成本核算制度,取消各類違規收費,合理確定煤炭企業稅負。健全煤炭市場交易體系,完善煤炭價格形成機制,理順電煤價格,探索煤炭期貨交易。建立資源枯竭礦區轉型發展援助機制。繼續安排中央預算內資金支持煤礦地質補充勘探,優先安排財政補貼或貼息資金支持被兼并重組企業的煤礦技術改造項目。
(三)規范煤炭開發秩序。按照煤炭工業發展規劃、礦區總體規劃,合理配置煤炭資源,安排煤礦建設項目。嚴格執行產業政策和項目基本建設程序,進一步完善項目審批條件,對有未批先建、批小建大等違法違規行為的企業做出限制性規定。新建、改擴建、技術改造(產業升級)和資源整合(兼并重組)煤礦項目投產后5年內,不得通過能力核定提高生產能力。生產煤礦重新核定生產能力必須超過5年。強化井下生產布局管理,嚴禁超強度、超能力生產。制定煤炭生產技術裝備政策,完善小煤礦退出機制,依法淘汰落后產能。深化礦業權制度改革,規范礦業權交易秩序;加強煤層氣礦業權監管,提高勘探投入最低標準,完善扶持政策,創新協調開發機制。
1、凡本網注明“來源:***(非前瞻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2、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
征稿啟事:
為了更好的發揮前瞻網資訊平臺價值,促進諸位自身發展以及業務拓展,更好地為企業及個人提供服務,前瞻網誠征各類稿件,歡迎有實力機構、研究員、行業分析師、專家來稿。(查看征稿詳細)
李明俊:重磅!2025年中國水下機器人行業政策匯總及解讀(全)
國家及地方出臺的一系列水下機器人政策,已構建起全...[詳細]
- 袁業:2025年中國電力行業細分市場現狀分析
- 鄭晨:【全網最全】2025年靶材產業上市公司全方位對比
- 成招榮:預見2025:《2025年中國中硼硅玻璃行業全景圖譜》
- 蔡志濠:【干貨】無人駕駛物流車產業鏈全景梳理及區域熱力地圖
- 施馨童:2025年中國包裝上游產業細分市場分析
- 吳小燕:中國商業遙感衛星行業競爭格局及市場份額(附市場集中度、企業競爭力分析等)
- 劉海晶:中國礦用機器人行業投融資及兼并重組分析(附投融資事件、產業基金和兼并重組等
- 蔣金成:女性觀眾是大型演唱會的主力,觀眾社交觀演屬性突出
- 曾鏵:2025年中國火鍋行業消費市場分析
網友評論
0評論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前瞻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