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市新都區農業機械化發展規劃
(二)現有機型偏老化,科技含量較低。新都區現有農業機械中相當部分為二十世紀八、九十年代出廠或者初期定型產品,機型相對老化,科技含量較低,普遍存在使用能耗較高,操作舒適性差和作業質量不能滿足農情變化的需要等問題。例如,在現有的450臺聯合收割機中只有145臺履帶式聯合收割機,其余為背負式或自走式全喂入聯合收割機,如遇雨水過多,則無法收割。
(三)農機化投入力度需要進一步加大,投入機制需要進一步健全。目前,新都區農機化投入主要由三部分構成:一是以效益為中心的農戶投入,投資方向為能較快實現服務創收的機具;二是以導向為中心的財政投入,投資重點為人員經費和大型機器購機補貼;三是農機服務實體創收,投資用途為彌補事業經費不足。國家財政投入范圍較窄,數額不足;農機服務實體創收受市場影響,收入不穩定。現在,財政對鄉鎮農機站管理人員薪金仍實行差額預算,給服務隊伍穩定、服務體系的運轉和新機具新技術試驗示范與推廣應用帶來極大的影響。
2 指導思想、原則
2.1指導思想
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用科學發展觀統領全局,緊緊圍繞城鄉統籌、建設現代農業和“翻番調結構、全面建小康,構建和諧新都”的發展目標,立足大農業,發展大農機,以貫徹《農業機械化促進法》為主線,著力拓展農業機械化領域,實現“種、養、加”結合、“糧、經、飼”協調發展;提高農業機械裝備水平、改善裝備結構;提升重點作物、關鍵環節機械化作業水平;增強農業綜合生產能力,促進新都區農村經濟又好又快發展。
2.2基本原則
l 因地制宜、經濟有效
根據不同區域、自然條件和經濟發展水平,選擇適宜的發展內容和重點,優化區域發展格局,優化農業機械裝備結構,著力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提高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
l 保護環境、和諧發展
以提高農業資源利用效率為核心,發展節水、節油、節肥、節種、節藥和資源綜合利用的農業機械化技術及設備,走科技含量高、經濟效益好、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生產安全的新型農業機械化發展道路,促進農業可持續發展和農村循環經濟發展。正確處理發展速度與質量、效益的關系,當前與長遠的關系,農機與農藝的關系,糧食作物與經濟作物的關系,統籌謀劃,梯度推進,協調發展。
l 以人為本、科技進步
把解放和發展農業生產力,改善農民生產生活條件,保障糧食安全,促進農民增收作為發展農業機械化的出發點和歸宿。發揮農民在農業機械化發展中的主體作用,通過政策促進、示范引導和效益推動,讓農民充分享受農業機械化發展帶來的成果。把推進重要農時、重點作物、關鍵生產環節機械化技術發展作為農業機械化發展重點,充分發揮企業主體作用,進一步提高集成創新能力和原始創新能力,加快科研成果的應用轉化,提升農業機械化技術及裝備水平。
l 依法促進、健康發展
全面貫徹實施《農業機械化促進法》及有關配套政策、法規,進一步健全和完善農業機械化政策法規體系,落實好支農惠農政策。全面履行政府部門職能,依法行政,規范市場行為,建立和維護良好的農業機械化發展環境,保障農業機械化快速、健康發展。
3基本思路、發展目標和總體布局
3.1基本思路
以建設“國家農業機械化示范區”為契機,按照市委、市政府,區委、區政府關于農業和農村經濟社會發展的總體目標,緊緊圍繞新都區實現農業現代化的總體部署,樹立 “圍繞大農業,發展大農機”的戰略觀念,科學制定農機化發展的總體目標,科學規劃農機化發展布局,大膽實踐大城市郊區農業機械化創新發展的思路與路徑。具體思路:以發展現代農業為導向,全方位推進農業機械化進程。堅持“現代農業發展到哪里,農機化配套跟進到哪里”的協同發展辦法,把農機化與農業產業化配套建設放在農機工作的重要位置。實施以發展帶動調整,以調整促進發展,以增量調整帶動存量優化,以存量優化促進結構升級,加快高科技含量和農村各業生產所需機械的發展步伐,推動農機化不斷向農村經濟各個領域擴展,促進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再上新水平。
在穩定、加強傳統農業機械化及農業基礎設施建設的基礎上,實現由農田作業主要生產環節機械化,向農業生產全過程機械化的轉變;由糧食生產機械化,向經濟作物、飼料作物生產機械化的轉變;由種植業機械化,向農林牧漁各業生產機械化的轉變;由農業產中機械化,向產前、產后機械化的轉變。圍繞新都區優勢特色產業產品搞好農機化配套,大力引進、推廣和研制與優勢產業配套的機械化新技術新裝備。
3.2發展目標
3.2.1總體發展目標
保持農機裝備總量穩步增長、結構進一步優化;主要糧食作物率先基本實現生產機械化;種植業、養殖業等與現代農業相適應的機械化水平取得突破性進展;設施農業、林果業、畜牧業及農產品加工業機械化穩步推進,農業機械化支撐保障體系基本形成;農業機械化科技水平、作業水平、安全水平、社會化服務水平顯著提高;農機工業實現跨越式發展;農機化基礎設施建設逐年改善,對農業和國民經濟持續發展的支撐服務能力進一步增強。
3.2.2具體發展目標
(一)農業機械化裝備水平發展目標
新都區農業機械原值每年按5%以上增長,到2017年全區農機原值達25000萬元以上;農業機械總動力每年按6%增長,到2017年全區每百畝耕地擁有農機動力100Kw,農業機械總動力達38萬Kw。農業機械的技術性能、安全性能、舒適性能滿足現代化的要求。
新增或更新換代大、中、小型拖拉機及其配套農具5000臺套,聯合收割機達800臺,機械化播種機達300臺,機動噴霧器達2000臺,機電提灌設備達980套,農副產品加工機械達4280臺套,水稻拋插秧機械2000臺。
種植業、養殖業的機械化裝備水平取得實質性提高。全區日光溫室、聯棟溫室、大棚蔬菜、花卉、無公害規模化養殖場等現代農業項目的機械設施配套水平達到80%左右。
1、凡本網注明“來源:***(非前瞻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2、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
征稿啟事:
為了更好的發揮前瞻網資訊平臺價值,促進諸位自身發展以及業務拓展,更好地為企業及個人提供服務,前瞻網誠征各類稿件,歡迎有實力機構、研究員、行業分析師、專家來稿。(查看征稿詳細)
李明俊:重磅!2025年中國水下機器人行業政策匯總及解讀(全)
國家及地方出臺的一系列水下機器人政策,已構建起全...[詳細]
- 袁業:2025年中國電力行業細分市場現狀分析
- 鄭晨:【全網最全】2025年靶材產業上市公司全方位對比
- 成招榮:預見2025:《2025年中國中硼硅玻璃行業全景圖譜》
- 蔡志濠:【干貨】無人駕駛物流車產業鏈全景梳理及區域熱力地圖
- 施馨童:2025年中國包裝上游產業細分市場分析
- 吳小燕:中國商業遙感衛星行業競爭格局及市場份額(附市場集中度、企業競爭力分析等)
- 劉海晶:中國礦用機器人行業投融資及兼并重組分析(附投融資事件、產業基金和兼并重組等
- 蔣金成:女性觀眾是大型演唱會的主力,觀眾社交觀演屬性突出
- 曾鏵:2025年中國火鍋行業消費市場分析
網友評論
0評論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前瞻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