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付牌照的發放或掀起預付卡行業并構潮
2011年,央行3次發放第三方支付牌照,總共有101家企業被授牌,其中2011年12月31日,第三批第三方支付牌照共有61家企業被授牌,是規模最大的一次。
值得一提的是,這次61家獲牌企業中,有34家是從事預付卡發行與受理業務的;百聯集團旗下的安付寶商務有限公司、錦江國際集團旗下的錦江國際電子商務有限公司(下稱錦江電商)等都在第三批獲牌名單中。而前兩次獲牌的預付卡企業分別有6家和7家。
預付卡是指以營利為目的發行的、在發行機構指定范圍內購買商品或服務的預付價值,以卡片、密碼等形式發行的電子支付工具。
雖然已經在中國衍生多年,但預付卡一直處于無監管的“灰色地帶”。
2011年5月,國務院辦公廳轉發了七部委《關于規范商業預付卡管理的意見》(下稱《意見》),首次明確了商業預付卡的地位、作用和分類,明確了分類監管的思路,這預示著中國商業預付卡行業進入了監管時代。
央行的一紙牌照也讓大量預付卡企業面臨生死一線的考驗。
牌照改變命運
2010年人民銀行對特定非金融機構的登記核實報告顯示,全國發行預付卡的非金融機構達243家。但目前為止,“持證上崗”的預付卡企業還只是少數派。
另外,諸如斯瑪特卡、雅高E卡等有外資背景的預付卡目前也尚未獲批。
“外資背景的企業,肯定不會是誰都不管,但到底怎么管,目前還說不好。”易觀國際的分析師張萌稱。
無論如何,對于未獲牌照的發卡機構而言,目前最棘手的問題是,在獲得牌照前央行不允許他們再發新卡,一位支付業內人士指出。
即使是獲牌企業,也是命運各異。
目前,按預付卡的發卡主體可分為兩大類:一類是專營預付卡的機構,斯瑪特卡就由這類機構發行;另一類是有產業背景的商業企業發行預付卡,比如百聯集團發行聯華OK卡。
在監管政策出臺前,卡機構的直接收益來源有這樣幾個:其一,沉淀資金的利息;其二,沉淀資金的理財收益;其三,向商戶收取的交易傭金;其四,卡的殘值,包括卡的押金等。
但無論是國務院的《意見》,還是央行的《非金融機構支付服務管理辦法》,都對獲牌企業的行為有了更多約束。比如,他們都明確規定:發卡機構接受的客戶用于未來支付的預付資金(即備付金)不屬于發卡機構的自有財產,發卡機構不得以任何形式挪用、擠占。
1、凡本網注明“來源:***(非前瞻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2、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
征稿啟事:
為了更好的發揮前瞻網資訊平臺價值,促進諸位自身發展以及業務拓展,更好地為企業及個人提供服務,前瞻網誠征各類稿件,歡迎有實力機構、研究員、行業分析師、專家來稿。(查看征稿詳細)
網友評論
0評論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前瞻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