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乎創始人周源:從發現更大的世界開始
知乎的“內核”是什么?
回頭看,twitter確立了關注和被關注的社會化媒體關系,Google用一個框定義了信息搜索的標準。我覺得 Quora 也定義了一種新的互聯網標準,就是人可以去關注信息,信息可以推送給人。你也可以關注人,看到這些人對信息作出的一些行為,比如說贊同。這也是一種新標準,比較適合跨界的深入討論。也就是我所一直設想的東西。
知乎的核心功能不會有太大變化的,因為它參考Quora為標準,產品關鍵是“信息邏輯”。信息邏輯,就是讓用戶把線下的信息需求還原到互聯網。
知乎的產品設計,模擬了線下一群人坐在一起認真深入討論一個問題的模式。幾個人坐到一起,可以不認識,但都有一定專業背景,都應該圍繞限定的共同話題,不能跑偏。一個人講完,大家可以復議,互相修改答案,可以贊同或反對,可以感謝,可以評論。如果一個人不遵守這個默認的討論協議,會被點“沒有幫助”、“折疊”和“舉報”。
知乎的核心功能是,如果用戶想討論(問題),發到知乎上來,整個社區可以通過某種方式,讓這個問題得到合適的回答。并且把它沉淀下來,這是一個用戶場景,我們一直在圍繞這個用戶場景在推進產品。我做過記者我知道,很多想采訪的人你都采不到,當時我很關注很多美國的互聯網公司CEO和核心團隊成員自己跑上Quora來回答問題。
當時我們就強烈感覺到的它的機會,我們能理解它的價值。
這樣的產品如果能夠生長下去,它就不只對于一個群體和一個行業,對于整個互聯網來說是一個非常有價值的貢獻。它相當于在不斷產生高質量的東西,注入到整個互聯網。
系統化知識,高質量信息,都還存在于個體大腦中,遠未得到有效的挖掘和利用。知乎提供了一個產生,分享和傳播知識的工具,將每個人的知識都聚集起來,并為公眾所用。
尊重做社區的節奏:流量無用
知乎剛做的時候,人們認為凡是社區就應該灌水,應該瞎扯,吐槽。Quora的產品模式,把之前的部分問題解決了。但做一個社區產品,你很難去充當上帝。也就是說你不能運作一下就讓它變成你想要的樣子。量增加不等于社區成長,反而導致你沒有預見的問題產生。把社區搞垮是一種情況,把社區搞成另外一個樣子也是一種情況,百度那么大流量,也做了一個和知乎類似的產品“新知”,最終沒有做起來。
群體博客或者是社區,它在很小的時候體現出來的價值,規模化之后往往很難達到。知乎的出現,其實是站在另外一條路上——能否通過UGC生產高質量的內容。
做社區兩個關鍵點,首先是核心產品和功能升級,第二個要尊重社區的節奏。如何用規模化的方式,讓高質量的UGC內容生長起來,一直是一個難題。我們當時做N3的時候,也是一個很小的圈子,你把它擴展到1000倍和一萬倍的時候,它一定不是現在這個樣子(內容質量會嚴重下降)。
社區是由人組成的,他們有自己所信任的圈子,然后以此為中心在運轉的。某種意義上,我們所謂的一個社區是指無數個小圈子組成,它圍繞各自擅長的東西和興趣進行溝通和交流。2010年知乎剛上線,我們邀請了200多位用戶,是他們定義了知乎的規則。
現在看來,這200多人對知乎的影響是深遠的。他們中有很多科技創業者,他們的專業知識保證了回答質量。科技創業者有使命感,就是幫別人解決問題,所以,這幫人帶來了知乎獨特的討論風氣。
社區的產品和用戶都需要成長的,某種意義上來說,社區的早期,“文化氛圍”相對來說更重要。百度的流量很大,也不見得是什么好事,我覺得社區一定要有自己的節奏。你得尊重這個節奏,這個節奏也不一定是你設定的,你得尊重社區的自然的生長規律。
用戶在邀請其他用戶進來的時候,你會發現有一些同行業的用戶和群體,在里面會越來越活躍。有兩個原因,第一個是,有些行業信息流通就是比較快,所謂的熱門行業不就是信息流通比較快的行業嗎?科技,互聯網,金融等等。還有就是大的信息領域,比如電影,甚至包括汽車,這些都是每天信息更新量都很大的。
隨著知乎的“人口”不斷的增加,熱門的領域就會越來越熱。比如說像金融,電影,法律,在最開始可能都是比較零星,偶爾有一兩個問題。但隨著這個領域的關注度高,話題吸引了很多用戶,用戶產生更多內容再吸引用戶,然后再沉淀出其中好的那一部分內容。知乎社區就是這么一個循環在往前走的過程。
1、凡本網注明“來源:***(非前瞻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2、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
征稿啟事:
為了更好的發揮前瞻網資訊平臺價值,促進諸位自身發展以及業務拓展,更好地為企業及個人提供服務,前瞻網誠征各類稿件,歡迎有實力機構、研究員、行業分析師、專家來稿。(查看征稿詳細)
網友評論
0評論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前瞻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