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省“十二五”熱帶現代農業發展規劃
第五章 夯實物質基礎
一、標準農田
全省耕地面積628.7萬畝,人均1.22畝,低于全國平均水平,耕地保護壓力較大。其中,水田265.3萬畝,旱田69萬畝,旱地294.3萬畝;旱澇保收面積147.5萬畝。存在的主要問題是耕地質量整體水平較低,中低產田面積達517.2萬畝,主要分為三類:一是區域性和工程性缺水耕地,排灌設施簡陋或老化、淤積,面積約80萬畝;二是土地鹽堿化或土壤中含有障礙因素,限制肥力提高,面積約80萬畝;三是肥料資源配置不合理,有機肥與無機肥施用比例失調,加上農作物復種指數高,耕地養分消耗大,導致土壤有機質含量降低,約350萬畝。
(一)發展思路
以易于改造的中低產田為主攻方向,完善田間基礎設施、提升耕地基礎地力。通過農田水利設施建設,解決工程性缺水和區域性缺水問題。通過土地平整、機耕道、農田林網等工程建設,提高農機作業能力。通過測土配方施肥、秸稈還田、增施有機肥等措施提高土壤有機質含量,平衡農田土壤水分和養分條件,逐步將中產田建成旱澇保收的高產田,把低產田改造成產量穩定的中產田,為農作物生產實現高產高效以及標準化生產提供持續的地力保障。
(二)發展目標
到2015年,建設標準農田200萬畝,有效灌溉面積達到460萬畝,旱澇保收面積達到340萬畝,有效灌溉面積達到耕地面積的70%,旱澇保收面積達到耕地面積的50%。水田有機質含量平均提高0.1到0.3個百分點,旱坡菜田有機質含量平均提高0.1~0.2個百分點。
(三)發展重點
完善田間基礎設施。針對中低產田的主要成因,按照成片開發、整體推進和填平補齊的原則,整合農業綜合開發、土地整理、農田基本建設等資金,加強以灌溉、排水、田間道路、田間防護網為主的田間工程建設,建設旱澇保收的高標準農田。在適宜的溪流河道上建攔河引水壩,引水或提水灌溉。在冬季缺水的平原地區打田頭井。結合排澇渠道建設大型蓄水池,在丘陵地區建設小山塘,雨季蓄水,旱季作為提水灌溉水源。排澇工程按不低于10年一遇的標準設計,末級固定排水溝的深度和間距符合當地機耕作業、瓜菜等作物對地下水位的要求。大規模實施耕地平整和畦田改造。建設完善田間作業道路和農田防護林,提高農田抗災減災能力和農機作業能力。新建標準化瓜菜田100萬畝,標準化瓜菜坡地50萬畝,標準化熱帶水果和熱帶作物基地50萬畝。
提升耕地基礎地力。針對農田土壤有機質偏低、耕層養分不平衡等問題,實施耕地土壤培肥和保育,建設秸稈和農家肥積造設施,包括堆漚池和堆放場,配套小型積肥、運肥等輔助設備,大力提高有機肥料的投入水平和質量,消除影響土壤中水肥氣熱協調的障礙因素,著力提高耕地土壤肥力和農田基礎地力。“十二五”期間,推廣秸稈還田135萬畝,增施有機肥、綠肥、農家肥和石灰等措施400萬畝,推廣測土配方施肥面積600萬畝。
加強耕地質量監測。加強耕地質量監測區域站建設,鞏固完善測土配方施肥分中心和流動服務站,建立和完善耕地質量與土壤墑情監測點,完善監測點田間排灌、道路、隔離帶等基礎設施,長期定位連續監測標準農田質量,形成布局合理、功能完備的耕地質量監測網絡。充分發揮科研單位、推廣機構和企業的作用,建立全省土壤地力、墑情監測及施肥數據庫,開展標準農田信息采集和數據處理,指導農作物生產技術集成和應用。開展農產品產地環境監測,重點對工礦企業區、大中城市郊區、污灌區農產品產地污染嚴重的區域的灌溉水、土壤、大氣及對應農產品的重金屬等主要污染物進行定位監測。
1、凡本網注明“來源:***(非前瞻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2、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
征稿啟事:
為了更好的發揮前瞻網資訊平臺價值,促進諸位自身發展以及業務拓展,更好地為企業及個人提供服務,前瞻網誠征各類稿件,歡迎有實力機構、研究員、行業分析師、專家來稿。(查看征稿詳細)
根據抗原性的不同,內毒素可分為A、B、Ca、Cb、D、E...[詳細]
- 童錫來:2025年中國生豬養殖供給市場分析
- 黃纓杰:重磅!2025年中國及31省市建筑節能行業政策匯總及解讀(全)
- 施馨童:2025年中國智能手環銀發經濟分析:老年群體專用手環市場空間廣闊
- 成招榮:【全網最全】2025年運動服產業上市公司全方位對比
- 李明俊:2025年中國醫療美容細分市場分析
- 柯素芳:【干貨】2025年物聯網芯片行業產業鏈全景梳理及區域熱力地圖
- 李明俊:重磅!2025年中國水下機器人行業政策匯總及解讀(全)
- 袁業:2025年中國電力行業細分市場現狀分析
- 鄭晨:【全網最全】2025年靶材產業上市公司全方位對比
網友評論
0評論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前瞻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